石柳莎出身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施洞镇的一个苗绣世家,从小跟随长辈们熟悉各种手艺,8岁时的石柳莎就展现了刺绣天赋,开始学会数纱绣、平绣,12岁就学会了苗族织锦,传统手工纺织。日积月累,石柳莎悉数掌握了平绣、锁绣、辫绣、破线绣等十多种苗绣针法。破线绣属于苗绣中的极致,华美精湛,技法细腻讲究,耗时冗长,石柳莎最擅长的针法就是破线绣。将一根丝线破成几根来进行刺绣,一般的破线绣需要将丝线破成6~8根,更精细的可以破成16根,其绣法的精致程度可想而知,绣一件衣服需要好几年。
石柳莎在织锦。
石柳莎是一位非常热情的老师,一说到她的刺绣就滔滔不绝,感觉要说上几天几夜。笔者刚走进嫘祖苗艺手工坊,她就带笔者到一台织布机旁,她用熟练的手法介绍着织锦,她说布是普通的常见的;锦,则是华贵的罕见的。从前的锦衣玉食绝非寻常百姓所能享用,但掌握锦绣工艺的却大多是平民百姓。织锦是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等工艺织出图案织物的技艺,苗族织锦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20世纪20年代前,苗族织锦技艺以母传女的方式世代相传。她的手艺也是外婆、母亲、族里支系的老人们一代代相传的。2008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黔东南州雷山县、麻江县、凯里市、台江县申报的《苗族织锦技艺》先后被列入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州台江县苗族织锦技艺有机织和编织两种,机织的为宽锦,主要流行于清水江两岸和巴拉河一带,编织的是锦带,主要流行于雷公山区。
石柳莎在织布机前织布。
不难理解,石柳莎最愿意让笔者看的首先是织锦。她拿起一块不起眼的黑色织锦,说是她奶奶留下的,随即侃侃而谈,还找来了她外婆的外婆几代人留下来的珍贵的刺绣嫁妆服饰,是收藏级别的给笔者观赏,讲起服饰上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故事、花卉图案的寓意、历史地理的标记,原来一块富丽堂皇的织锦之中,纵横交错的一针一线、一丝一缕都是我们民族的记忆和历史!
笔者感叹:“实在太漂亮了,也太有意思了!”石柳莎却说:“漂亮是漂亮,就是太费时间了!通常织一片就得一个月,一天只能织鸡蛋大小的一块。而且会织的人太少了!”
学无止境 走出国门
石柳莎特别喜欢学习,哪里有培训就去哪里。她拿出了两套围裙,“这套围裙就是我在东华大学结业回来之后完成的,去成都参加了国际非遗大赛,我获得了‘非遗传承之星’。这四张围裙算是我的代表作,我主要就是传承这个纺和织的技艺。围裙的中间是织的,两边刺绣是平绣,是我自己画、自己配色,我和我姐姐一起绣的,我姐的绣工也很高。经过东华培训后的石柳莎变得更懂设计,在画图、配色方面更有讲究。”笔者好奇有着这样艺术天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通过东华大学的研修会有何收获呢?“去东华学习,收获很大啦!”石柳莎的高声回答令我们禁不住一起开怀大笑:“说说呗!”石柳莎捧出一沓荣誉证书,那是她回来后的各种获奖,一一说与我们听。“去一趟东华首先我个人气质发生了变化。一场走秀不仅让我有了自信,更让我知道在场合上举手投足一定要有范儿,要这样不能那样。”石柳莎一边说一边挺胸收腹,面带微笑,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捧腹大笑。“当然,影响更大的是东华教我学会了设计、搭配。要是有一天,用我自己的布做我自己设计的时装,缀上我自己的刺绣,那就太棒了!”石柳莎讲这些的时候满脸憧憬神采奕奕,实在可爱极了!说着石柳莎突然停住了:“回来后我真设计过一件时装。”
石柳莎一针一线开启刺绣的画卷。
近年来,贵州在全省推动实施“锦绣计划”,建成巧手脱贫基地千余个,培育手工企业和合作社。通过文化产业扶贫,扶持一批骨干企业,以“公司+协会+绣娘”的模式激发苗绣企业活力。石柳莎便是“锦绣计划”中的一员。致力于传承传统苗族刺绣技艺的同时带动当地绣娘致富,不仅融入了现代工艺品和服饰文化元素,还先后研发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苗族服饰、工艺包、围巾、笔记本等系列产品,并将这些产品带到全国各地的展销会,深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传统技艺以创新为契机,向现代化产品应用转型,空间很大。”石柳莎表示,未来,她想做出更多具有创意、符合现代潮流的苗绣产业,建立线上线下销售网,为更多妇女提供就业岗位,为乡村振兴助力。“更多的收入需要更高的品质支撑,不能马虎,要一丝不苟。”石柳莎说。为了让绣娘们有更多订单,她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就像母亲教她一样手把手指导,根据订单要求定制,让每一名绣娘考核过关才能接单做刺绣,考虑到大部分绣娘是30~50岁,要照顾家庭,让她们居家刺绣,灵活安排时间,实现在家也能挣钱。
石柳莎积极参加刺绣研修班。
笔者和石柳莎老师也是在非遗刺绣衍生品国培研修班上相识。她的爱学的力量,鼓舞着每一个人。她参加博览会和培训学习,通过对比别人的作品,发现破线绣除了应用在传统的民族服饰外,还能应用在包包、围巾等实用性较强的现代化商品中,发展前景广阔。她还自己研究将针从布料的一侧穿过,再从另一侧穿回去,形成一条直线。直线针法可以用于绣制各种图案的轮廓线,一般用来绣小花、小叶等图案。石柳莎开发的苗绣产品也从此打入了欧洲市场。
手艺创新 共享生活
除了织布刺绣,石柳莎有点空闲时最喜欢做的是画画儿,桌上的本子都是她的画册,里面都是她信手所画的各种花卉、动物,其中大多已经是刺绣纹样。笔者问:“你几岁开始学画的?”回答竟是:“不知道!很小,看外婆、妈妈她们刺绣的时候就用小棍在地上画,也用烧火的火叉画过。画花画草,画瓜画藤,也画鸟画树画蝴蝶,画我看到的一切。画好了,用脚擦一遍,再画新的,开心得很,哈哈哈!”讲起画画,石柳莎又开始滔滔不绝:“最好玩的是在牛身上画画儿。夏天为了躲避牛虻叮咬,牛会到烂泥塘中打个滚(幼时也见过,那种泥塘我们那儿叫‘汪塘’),牛的身体外面就像涂了一层厚厚的保护霜。而我就用一根小棍在牛肚子上画画儿。”“现在画得这么好,后来又专门跟老师学过吧?”“没有!我出生在台江施洞农村,根本没有学画画儿的条件!”
石柳莎作为手艺人,在刺绣上的同时不仅要注意刺绣工艺品正面的色彩搭配、针法,更要注意绣品的背面细节,石柳莎展示了自己早期双面绣作品《蝶恋花》,给笔者介绍到双面绣需要两面保持干净整洁,轮廓完全一样,图案精美,正反两面都可以供人仔细欣赏的绣品。笔者看到还有飞禽走兽、花草鱼虫、山川日月等无所不有的刺绣作品,既有规律性的几何纹,又有古典式的菱形、四方形,还有介于几何纹与自然纹间的装饰纹样。艺术手法简洁、大胆夸张,巧妙地运用了点、线、面的疏密虚实、粗细大小、斜直长短等进行变化与组合,总体布局均衡,结构严谨,在安静中有动势,规整中有变化,展现了一种明快活泼而又朴实纯真的艺术情趣。施洞型围腰彩锦,是苗族织锦中最优美的一类。
石柳莎细心地教授刺绣。
需要灵感,就得去参加一些民族传统活动,或者是看当地人祭祀或过鼓藏节一类的活动。我参加这些活动了,然后我就找到灵感啦,就能去想象那个记忆并画出来。有时候我脑子里全部都是那些图腾、那些图案、那些动物。那些就是古老的传说、神话故事。有时候找不到灵感我就画不出来。如果突然让我去画一个东西,我也画不出来,但是有的时候在人再多的地方,哪怕是火车站,如果说我的灵感来了,我就感觉我身边没人,我坐下就可以画出那些故事人物,就是这样子的,哈哈哈!灵感本是上天赐予勤奋的艺术家的厚礼,石柳莎谈起自己的灵感,显得特别兴奋、幸福。不过,她的灵感并非苦思冥想,而是魅力无穷的苗族古歌和节日祭祀对她的启发。
石柳莎自己的设计稿。
石柳莎不断在创新在奋斗,如何将苗布时尚地呈现呢?石柳莎先将店里几块不同颜色的苗布边角料缝到裤腿上,衣服肩上做了一个苗布“蓑衣”,再在其腰间编一排流苏,接着就是前后心的刺绣、盘扣,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设计、制作,一针一线一丝不苟,每次看到演员穿上自己亲手缝制的演出服都激动异常,摆出各种姿势拍照。这套演出服以白色为底,蓝色点缀,意境高雅,腰间飘逸的流苏、胸前艳丽的刺绣又使其平添了几分鲜活。首次领略了当设计师的快乐与成就感的石柳莎喃喃自语:“等到更多的人掌握了织布技艺,我就专门学做设计师。我们店里好多东西不是卖的,它们都在等一位有着独特眼光的设计师出现,然后把它们变成一件件艺术品!”
石柳莎展示刺绣技艺。
笔者听石柳莎一席谈,笔者有几分惊奇、赞许的同时也有几分同情、感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勇担道义,作为艺术家她出手不凡,作为善良人她感恩戴德加倍奉献。她是苗族织锦、刺绣、绘画传承人,一人身兼了三职,这就更说明了非遗在民俗生活中是一个整体,难以作概念化的拆分。非遗传人多为民间高手且常常是多面手。就刺绣而言,苗绣有两百多种针法,石柳莎是为数不多的掌握了多种绣法的传承人之一。女孩儿出嫁时人人必须有一套盛装,但会织的人越来越少。不会织只好买,再贵也得买!一片织锦差不多得3000元,前后两片就要6000元。一套盛装的价格可想而知了!看来得感谢贵州曾经的“地无三里平”,大山隔绝了现代文明的喧闹,却珍藏了前人的智慧和手艺!也保全了如此优雅和富丽的民俗。令人惊喜的是,在她的工作室里,传统纹样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生。与设计师合作的苗绣耳饰登上国际时装周,最触动笔者的是她手机里存着的教学视频——通过直播,这个曾经“传女不传男”的技艺正在走进城市课堂。有全国各地的人来学艺,她笑着说,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离开时暮色已沉,她执意送我到路口。月光下,她别在衣领上的银针闪着微光,像极了那些被重新擦亮的文明火种。在这个机器复制的时代,总需要有人用双手的温度,守护着文化。(图/文 李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