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眉山日报
![]() |
村民在藤椒基地就近就业。(洪雅融媒供图) |
![]() |
山野藤椒飘香。(洪雅融媒供图) |
![]() |
椒农将长满藤椒的枝丫剪下。(洪雅融媒供图) |
![]() |
藤椒丰收椒农笑。(洪雅融媒供图) |
□眉山融媒记者 李勇军
盛夏的洪雅,山间地头弥漫着清冽的麻香。3.5万亩藤椒园里,饱满油亮的青绿色果实压弯枝头,农户穿梭林间,一串串“绿珍珠”被小心采收——这是“中国藤椒之乡”洪雅一年一度的藤椒丰收盛景。作为当地“茶、竹、椒、乳、药”五大特色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如今的洪雅藤椒已从零星种植的小果果,成长为种植面积3.5万亩,年产量超1.2万吨,带动2万余农户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田间地头结“金果”
一树藤椒富了一方百姓
7月的洪雅县余坪镇黄里村,3000亩藤椒园像一片绿色海洋。清晨的露水还挂在叶片上,58岁的村民李淑兰已戴起厚手套,握着剪刀钻进椒林。“咔嚓”一声,挂满果实的枝条应声落下,她麻利地去叶、剥离,将藤椒轻轻放进竹筐,整套动作轻快熟练。
“每天能挣120元,中午管饭,还有藿香正气液解暑。”李淑兰擦了擦额头的汗,虽然天气很热,但她干劲很足:“在基地干了两年多,浇水、施肥、采收啥都做,一年能挣3万元,既能照顾孙娃,又能挣钱,比外出打工舒心多了。”
这样的忙碌,在黄里村的藤椒季已成常态。村党总支书记曾强军介绍,黄里村的藤椒种植面积从最初的500亩扩展到3000亩,不仅基地年收益超百万元,更让村民的“钱袋子”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同样因藤椒而变的,还有将军镇新安村。村民龚鲜华流转了50多亩土地种藤椒,眼下正是采收旺季,他每天要请五六十名村民帮忙,“从开花到结果,和鑫农业的技术员隔三岔五就来指导,采收了直接拉去厂里,根本不愁卖。”靠着这50多亩藤椒,龚鲜华每年光土地流转和种植收益就有近20万元,还带动周边20多个村民稳定务工。
作为“中国藤椒之乡”,洪雅温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让这里的藤椒自带“颗粒饱满、麻香浓郁”的基因。近年来,当地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订单收购“三管齐下”,让藤椒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年产量超1.2万吨。在这片土地上,每一株藤椒树都成了“摇钱树”,每一颗藤椒果都成了农户的“致富果”。
龙头引领强链条
科技赋能让藤椒香飘四海
从田间到车间,小小藤椒的“身价”在产业链上不断攀升。在和鑫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鲜藤椒经低温萃取、超声波辅助、细胞破壁等工艺处理后,变身保留90%以上麻香物质的藤椒油,再被制成藤椒酱、藤椒花生等产品。“这套低温萃取技术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能最大程度锁住藤椒的鲜香。”该公司执行董事余和春指着生产线旁的专利证书说,目前企业已手握4项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产品打入了海底捞、肯德基等知名品牌供应链,还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销售收入近3000万元,预计全年产值将突破8000万元。
在另一龙头企业幺麻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六条生产线正高速运转,新鲜藤椒经过清洗、压榨、萃取,化身清亮的藤椒油、醇厚的复合调味料,顺着传送带走向包装车间。
藤椒油生产的关键,在于油温及閟制时间等细节的掌控,閟制技艺的好坏关乎藤椒油口感的优劣。幺麻子公司是国内率先规模化閟制藤椒油的企业,为制作具有地道洪雅特色、风味纯正的藤椒油,该公司与科研院所食品专家、资深大厨等通力合作,对藤椒油閟制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并形成了“閟制”“鲜榨”及“超临界萃取”三大核心技术。
在科研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幺麻子通过不断迭代更新技术设备,运用智能化温控等集成设备,使每一道技术工序无限接近于传统制作技艺,完成了从“制作”到“智作”的完美蜕变,以现代化数字技术呈现传统风味。色泽、香气、口感俱佳的藤椒油产品,使幺麻子在调味品行业站稳了脚跟。如今,幺麻子开发的藤椒产品已有20多个品类,不仅走进全国30多个省市的商超,还通过跨境电商卖到了东南亚、欧美,年产值突破6亿元。
记者观察
“小藤椒”写出乡村振兴“大文章”
洪雅有2000多年的藤椒种植历史,被誉为“中国藤椒之乡”。从民间零散种植到规模种植,再到集约化加工,洪雅藤椒的成长路径,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立足生态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依托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价值链条,产业收益反哺产业全链条,形成良性循环。
其成功在于“全链条思维”:前端靠“企业+合作社+农户”稳种植,中端凭科技赋能提价值,后端借电商、外贸拓市场,让小农户融入大产业。这种“土里种出好产品、车间造出高价值、市场卖出好价钱”的模式,既守住了农民的“钱袋子”,又激活了乡村的“生产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出路在特色。洪雅藤椒的实践证明,只要找准本地优势、做长产业链条、用活科技力量,不起眼的“土特产”就能长成带动一方发展的“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