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古刻华章: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仓永龄旧藏历代石刻拓片(全三册)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17 20:02
企业头条 - 宣传部



古刻华章: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仓永龄旧藏

历代石刻拓片(全三册)

编著者: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整理

定价:1800.00元

ISBN:978-7-5013-7789-3

装帧开本:精装8开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内 容 简 介

本书收录仓永龄旧藏石刻拓片计820件,为仓永龄之孙、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仓孝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捐赠。

仓永龄(1875—1945),字锡青,河南中牟人,幼承家学,颇多才艺,尤善金石学。仓永龄拓片来源主要为其在曾任职的地方购买,如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等地;还有一部分拓片来自亲友赠送,如章钰、王崇烈(王懿荣子)等。

本书排序按杂刻(含杂器)、画像、造像、墓志(含墓记、塔铭、碑志等)四大类编排,四大类基本按石刻刻立时间为序。所收拓片著录内容包括:馆藏索书号、正题名(部分附别名)、原题名(石刻首题、盖题、额题等)、责任者(撰文者、书写者、篆盖者等)、刻立时间(葬年、卒年等)、石刻原所在地(刻立地点、出土地点等)、传拓时间、数量、尺寸、书体、题记、钤印、题签、附刻等等。书中所收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古代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对外交流等诸多领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所收拓片有一部分题签为仓永龄亲自撰写(为方便读者核查,将所涉题签原图附于书末)。

本书所收拓片比较有代表性有《石鼓文》《泰山刻石》《东汉党锢纪事碑》《正始石经》《瘗鹤铭》《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其中,画像类如东汉《车马出行及宴乐图》《车马树鸟图》《楼阙人物及树下牛马饮水图》及比较完整的一套武氏祠画像组图,造像类如初拓北魏《孙宝憘造像记》、北齐《薛贰姬造像记》,青铜器类如辽代《飞狐大钟铭文》、金代《大明禅院钟识》,墓志类如唐《王光法师墓志》、唐《杜淑墓志》、北宋《段缝墓志》、元《陶德生墓表》、清《仓景愉墓志》,杂刻类如《帝庙记残石》,祠庙类如清拓唐《修定寺传记碑》等精品善拓近百件均属稀见拓本,存世较罕,具有重要的文献和艺术价值。

作 者 简 介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于1954年建立,建校初期,学校经济困难,图书馆资料匮乏,为充实图书馆藏书,仓孝和将其祖父所藏拓片无偿捐赠给图书馆。这批拓片的入藏,丰富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种类,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2019年图书馆启动馆藏拓片编目与整理研究工作。2021年底启动馆藏拓片修复项目,并于次年顺利完成。这批珍贵拓片经过图书馆开展的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再次展现于世人面前。

编 辑 荐 语

书法名家之题记或跋语:拓片原收藏者仓永龄是书法大家,且与章钰、王崇烈等清末民初金石学者的交流较广,所藏拓片除史料价值外,还有重要的书法价值。

藏品内容丰富:第一,原石刻立时间跨度长,上起先秦,下迄民国;第二,种类多样,包括石经、墓志、画像、造像、题名、题字、题记、题词、杂刻等;第三,内容丰富,涉及古代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对外交流等诸多领域;第四,原石刻立地域分布较广,遍及中国二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尤以在河南、山东、陕西等文物大省者居多。

稀见拓本多:画像类如东汉《车马出行及宴乐图》《车马树鸟图》《楼阙人物及树下牛马饮水图》及比较完整的一套武氏祠画像组图,造像类如初拓北魏《孙宝憘造像记》、北齐《薛贰姬造像记》,青铜器类如辽代《飞狐大钟铭文》、金代《大明禅院钟识》,墓志类如唐《王光法师墓志》、唐《杜淑墓志》、北宋《段缝墓志》、元《陶德生墓表》、清《仓景愉墓志》,杂刻类如《帝庙记残石》,祠庙类如清拓唐《修定寺传记碑》等精品善拓近百件均属稀见拓本,存世较罕,具有重要的文献和艺术价值。

内 页 赏 析





前 言

倉永齡(1875—1945)字錫青,號澹庵、澹盦,河南省中牟縣倉寨村人。幼承家學,頗多才藝。及長,隨父輩歷練,知吏事。歷任駐天津陸軍糧餉局兼轉運局提調、駐濟南糧餉局提調、辦理天津口岸、西河緝私督銷局坐辦、直隸宣化府知府、河東鹽運使、東三省鹽運使等職。所到之處,皆能盡職。民國中期,脱離官場,在天津開辦“松鶴齋”,經營金石字畫。“七七事變”後,先後在武漢、重慶等地税務局以幕僚爲生。晚年曾一度歸於中牟故里。1945年,卒於湖北老河口,歸葬中牟倉氏祖塋。

倉永齡喜書畫,擅文章,酷愛金石收藏鑒賞。因其曾擔任清末民初的地方官員,所以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和人脉關係來購買、尋訪金石拓片。倉永齡購買拓片的地點主要爲其仕宦所歷之地,如天津、山東、山西等地。除了購買,還有一部分拓片來自其親友贈送。清代金石學超越前代,倉永齡亦兼具金石學學養和書法功底:不僅爲所藏拓片編寫了目録,還每每在拓片題簽上題寫拓片名稱和獲得時間、原石出土地點及自己對拓片版本的認識,并在拓片上鈐有自己的收藏章;在一些重要的石刻拓片上,倉永齡會有大段題跋,這些題跋是今人瞭解其所收拓片來源、鑒定拓片版本的重要依據。

倉永齡卒後,所藏拓片由其長孫孝和繼承。倉孝和(1923—1984)出生於天津,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就讀於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在學生時代便投身革命,曾在重慶、中原解放區和北平從事學生運動和地下工作。1949年後,倉孝和積極獻身教育領域,爲北京師範學院(首都師範大學前身)的創辦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八十年代曾任校長一職。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建校初,正是新中國初創時期,學校經濟困難,圖書館資料匱乏,爲充實圖書館藏書,倉孝和將其祖父所藏拓片無償捐贈給圖書館。這批拓片的入藏,豐富了圖書館文獻資源的種類,也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首都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倉永齡舊藏拓片總計820餘件。拓片特點如下:第一,原石刻立時間跨度長,上起先秦,下迄民國;第二,種類多樣,包括石經、墓誌、畫像、造像、題名、題字、題記、題詞、雜刻等;第三,内容豐富,涉及古代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俗、對外交流等諸多領域;第四,原石刻立地域分布較廣,遍及中國二十餘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尤以在河南、山東、陝西等文物大省者居多。所收拓片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石鼓文》《琅琊臺刻石》《正始石經》《瘞鶴銘》《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等,具有重要的文物、文獻、書法和藝術價值,在金石書畫界享有盛譽。

2019年圖書館啓動館藏拓片編目與整理研究工作。2021年底啓動館藏拓片修復項目,并於次年順利完成。拓片修復以“整舊如舊”原則爲指導,最大程度保持和恢復拓片原貌和裝幀特色。總計修復武氏祠畫像相關拓片47張,《李璧墓誌》《劉華仁墓誌》等墓誌、造像13張。在整理工作開始前和進行中,先後派遣兩名工作人員參加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組織的碑帖拓片編目與鑒定培訓班。在整理過程中,工作人員參考了國家圖書館“碑帖菁華”、北京大學“古文獻資源數據庫”、浙江大學“歷代墓誌數據庫”、“中華石刻”、“中國金石總録”等數據庫資源;拓片版本的鑒定主要依據《碑帖鑒定》《善本碑帖録》《中國碑拓鑒别圖典》《增補校碑隨筆》等工具書,同時參考《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歷代墓誌拓片目録》《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歷代石刻拓本草目》《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南北朝墓誌集成》《磁縣北朝墓群出土碑誌集釋》等研究著作及相關論文。2024年圖書館籌備并開展“金石不朽 精神永存:倉孝和捐贈拓片”展覽,從倉氏後人手中徵集到倉永齡檔案、家譜、照片等,若干照片還整理進本書中,從而進一步豐富了倉永齡生平信息。

這批珍貴拓片經過我館開展的原生性保護、再生性保護,終將展現於世人面前。希望通過本書的出版,能够爲專家學者提供第一手研究資料,也爲這批拓片的傳承性保護開啓新篇章,讓更多的人感受金石拓片魅力。

屈南 蘆婷婷

2024年10月

目 录

一、雜刻

(一)先秦至東漢

(二)三國

(三)南北朝

(四)隋

(五)唐

(六)五代十國

(七)宋、金

(八)元

(九)清

二、畫像

三、造像

四、墓誌

(一)北魏

(二)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三)隋

(四)唐

(五)五代

(六)宋、遼

(七)元、明、清、民國

附:僞刻

拓片題簽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重大项目编辑室

供稿 | 张慧霞 编辑 | 邓旭欣

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

点击"阅读原文",到国图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买;或联系发行部:010-88003146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