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执笔绘非遗 三线并进让文化传承“活”在当下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17 18:02
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七月盛夏,重庆理工大学三支实践团队分赴江津、垫江、丰都三地,以“非遗+”创新实践为主线,通过儿童美育、孝善转化、技艺抢救三维路径,开启一场跨越百公里的文化传承接力,让沉睡的非遗在青春力量中焕发新生。

课堂创新 五艺织梦种下非遗种子

在江津区珞璜镇青少年之家,闪“药”青年中华文化传承团打造“非遗启蒙五维课堂”。

“剪韵承艺”——红纸翻飞间,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镂刻“中国结”“福字窗花”,理解对称美学与吉祥文化。“漆扇绘彩”——生漆入水晕染成画,孩童惊叹声中,古老漆艺智慧与现代审美碰撞。“香囊护健”——孩子们轻捻藿香、苍术、白芷等中药材,亲手制成香囊系在腰间,笑言“这是会走动的中药铺”。

“药膳知源”——通过辨识枸杞、菊花、山楂等材料,孩子们细致观察药材色泽、辨识气味特征、触摸质地纹理,深化对传统中药材的认知。“八段锦养身”——在志愿者的教学下,小朋友们化身“五禽”舒展筋骨,在游戏中内化中医五行养生理念。


膳食科普课堂现场。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五大课堂将非遗传承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沉浸式体验,用童趣语言解码文化基因。”团队负责人表示。

社区活化 “孝善+非遗”擦出别样火花

在垫江母安溪谷孝善文化节,“化雨润心,垫亮万家”实践团推动非遗走进生活场景。

实践团将孝善精神转化为具体关怀,精心配制具有舒缓功效的中药泡脚包,现场为当地老人添水泡脚、耐心按摩、亲切交流。年轻学子俯身服务、与长者促膝谈心的温馨场景,生动演绎了母安河“上善若水,孝传千秋”的古训。


实践团成员制作中药泡脚包。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紧扣文化节主题,成员们化身“孝善文化推广员”,现场教授村民制作“艾草养生锤”,从选材到缠布全程示范,让非遗成为“为长辈捶背”的孝心载体。

立足自身特长,成员们积极参与母安河宣传素材的配音工作。为了更加精准地传递母安溪谷的深厚底蕴,他们精益求精,仔细研读脚本,一句一句反复打磨,为地方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注入青春元素,助力孝善文化更广泛地触达人心。

解码瓢画 守护巴蜀文化记忆

“财智绘丰都”促进团深入丰都瓢画非遗现场,开展系统性文化抢救。

据悉,丰都脸谱瓢画,源头可追溯至民间端公舞,而端公舞起源于楚宫廷舞,在南漳县薛坪镇一带已传承两千多年。志愿者们溯源端公舞,考证楚地祭祀面具如何演变为瓢画祈福符号,梳理跨地域文化交融脉络。同时,通过深度对话丰都瓢画传承人唐小明,成员们记录其数十年坚守,实现传承与增收双赢的故事,破解“原料断层”“青年断代”困境。

为使丰都脸谱瓢画跳出静态展示,团队在街边设宣讲台,从葫芦瓢挑选、矿物颜料特点到绘制笔法讲究,一一细述科普;在青少年之家带领孩童提笔绘瓢画,让古老脸谱在童趣笔触中焕发新生。


实践团成员向居民宣传丰都瓢画故事。李春柳摄

“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得有更多人接棒,你们让瓢画从高台走进了人间烟火。”唐老师称赞道。

育人深耕 非遗实践背后的高校担当

当江津孩童高举漆扇流光溢彩,当垫江老人手握艾锤展露笑颜,当丰都瓢画在少年笔端绽放新生——非遗传承的密码,正藏在这代青年“知行合一”的步履间。

重庆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传承不是复刻历史,而是以当代语言重构文化基因,学子们在基层一线读懂中华文明的韧性,更在实践中成长为“有根”的创新者。未来,学校将持续推动青年学子以专业为炬,打造一条可复制的非遗活化之路:让技艺回归生活现场,让文化在青春接力中生生不息。(晏红霞)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