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评|边修缮边开放,“封存”的古建变“课堂”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17 12:03
注册公司服务中心 - 财务

边修缮边开放,“封存”的古建变“课堂”

□ 钱海盈

最近,苏州虎丘断梁殿进入为期三个月的保护性修缮。修缮期间,这座古建筑却没有空置。施工围挡通过3D扫描贴图技术喷绘还原了断梁殿的正立面图,打造出新门户形象;正面广场设置了科普展览,展现断梁殿风采;市民游客报名参加研学活动,还可以在古建专家的带领下,戴上安全帽,登上断梁殿的脚手架,近距离观察这座古建筑的屋顶结构和泥塑细节,深入感受其营造技艺与文化内涵。

古建筑遭受破坏后,其受力性能会产生下降,并出现开裂、变形等症状。对古建筑进行及时修缮加固,有利于消除潜在的各种建筑安全隐患,从而使得古建筑稳固长久。以往,古建修缮工地因安全等因素不对公众开放,公众只能在修缮完成后才能看到成果,难以一窥其中奥秘。一些古建筑修缮周期长,长时间的“封存冷冻”虽然保证了施工安全,但未免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且完全封闭的修缮方式,不仅让公众对古建筑修缮工作陌生,对修缮过程中的工艺、技术及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知之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古建筑保护工作得不到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边修缮边开放”的模式让古建筑修缮从“幕后工程”变为“台前课堂”,让公众从旁观者成为古建筑保护历程的见证者,使公众对古建筑保护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去年10月启动两年修缮工程的北京颐和园苏州街,在施工现场设置了17组仿古隔扇门,隔心嵌入通透玻璃,既保留传统建筑美学,又为游客打开观察修缮的窗口。游客感慨:“以前只觉得风景美,现在才明白建筑背后这么多‘讲究’。”通过科学的展示和讲解,古建筑修缮现场成了共享的“文化公开课”,让更多人了解到古建筑文化的魅力,真正让文化遗产“活”了起来。

“展示型修缮”也对古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颐和园修缮现场新增的650米游览栈道贯穿东西,平均宽1.5米,临水侧加装传统护栏,实现“施工区+游览道”并行布局,游客可以在工作人员的引领和讲解下安全地领略江南水乡与皇家园林融合的建筑之美,观摩文物修复过程。安全与开放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可以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只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放才有意义;而开放也能够促使安全管理更加严格、规范。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在古建筑修缮现场划分出安全的参观路线和区域,让游客既能近距离观察古建筑修缮的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又不会对施工造成干扰,实现了安全与开放的有机统一。

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边修缮边开放”的模式,让古建筑文化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增强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期待这样的创新实践持续深化,让古建筑文化真正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探索出更多新路径。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