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重庆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伴随着高温来袭,马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但有一群人却越来越忙:穿着醒目的外卖小哥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成为高温下、烈日中的“奔跑者”。
陈超在取餐。
时间以分秒计
7月15日中午11点05分,重庆市江北区气温已飙升至38℃,高楼林立的观音桥商圈,地面被烘烤得滚烫,万里无云的天空让烈日没有一丝遮挡,这里是重庆外卖订单最多的区域之一,午间时段是一天中的送餐高峰。
“距离您760米,有新订单!”穿着蓝色上衣,皮肤黝黑、身材精干的陈超站在自己的电瓶车旁,迅速滑动手机,手机上不停跳出附近的新订单,陈超迅速抢下离自己最近的一单,取单点是300米外的汉堡店,送餐点在600多米外的时代中心写字楼。
他迅速将脸上的汗珠抹掉,骑上电瓶车往店门口走。4分钟后他到达店内顺利取餐,11点16分,陈超骑着摩托到达时代中心。
进入时代中心大厅,空调的凉风让陈超的脑子清醒了不少,他取下头盔,让冷风吹干满头的汗,“骑着车风就像热浪,一浪接着一浪往身上涌,进到室内的几分钟就是宝贵的休息。”
11点23分,订单已顺利完成送达,全程仅用18分钟。"
烈日下的小区里,陈超跑向订单地址具体的楼栋。
送完这一单,陈超迅速跑出时代中心,跑进了楼对面的一家快餐店,这是他规划的下一单,接到订单时,最优路线就已经在脑海中成形,整个观音桥如同一张带网格的平面图印在陈超的脑海中,随时根据订单调取、规划路线。
走出快餐店,陈超被晒得眯起了眼,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和发梢不断渗出,他的衣服在这个上午已经湿透无数次又再次风干。
11点47分,陈超又完成了一单。
完成这单配送后,毒辣的太阳已经让陈超汗流浃背。他取下挂在电动车前的1.5升装矿泉水,仰头大口喝了起来。“这种高温天,一天下来至少要喝掉三大瓶这样的矿泉水。”陈超说。
顶着烈日,看着导航,陈超又出发了。
1.5升的矿泉水,陈超一天能喝掉3瓶。
高温天外卖激增
15日中午11点到下午1点,两个小时,陈超跑了15单,除了骑车和等餐,他的速度都如同竞走一般,他和无数个同行擦肩而过,无论穿着什么颜色的制服,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加速奔走、不停看着手机上的时间。“太阳晒得肉痛,但是没法慢下来,气温越高单子越多,中午又是单子最多的时候。”
陈超是观音桥商圈一个十多人外卖小组的小组长,他明显感觉到,从7月初开始,外卖订单明显激增,其中增加最多的是淘宝闪购的订单,“平均每个骑手接单量至少比平时多30%。”骑手们分析,原因有多种,但最重要的还是天气太热,大家不愿意出门,“这个时候,就靠我们了。”
平日,骑手们日均单量50多单,但最近,不少骑手日均能到70单以上,“我们小组最多的一天能跑上百单。”
陈超介绍,和往常相比,因为天气炎热,他所在的饿了么公司调长了每一单的规定时长,“基本都在半个小时以上,但我们也会尽快,因为慢了会累积,耽误顾客也耽误自己。”
15日中午,观音桥的一家快餐店里,外卖小哥们正在等餐。
创业失败重操旧业
这是28岁的陈超在重庆送外卖的第二年,也是他成为外卖员的第5年。2021年,陈超开始送外卖,老家在贵州毕节的他已辗转过厦门、贵阳、长沙、重庆四个城市。
“我以前在厦门厂里打工,工资最多只有5000块钱。那会儿身边就有人送外卖,能拿到一万多。”在厦门跑了一段时间,陈超回到贵阳继续跑单,但因平台限单导致收入不稳,他又辗转至长沙,最终在去年5月来到重庆,“其他地方路线不复杂,不像重庆,重庆的送餐费比大多地方都高,而且像观音桥这种地方,客单费也更高。”
去年底,陈超回毕节创业,半年时间存款亏了一大半,今年5月,关掉开了半年的卤菜馆子,陈超重新回到重庆,重新开始外卖骑手的生涯。“这是我熟悉的行业,最重要的是收入稳定。只要肯吃苦,月入过万很正常。"
就像现在,天气炎热,外卖员更加辛苦,但在陈超看来,单量多了,代表收入也高了,“相比我以前在工地工厂,现在的工作更稳定收入也更高。”陈超说。
15日下午3点半,午高峰过去,陈超终于有时间在骑手驿站休息。
“热了,累了,调整好再继续”
每天从早上7点跑到晚上,中午抽空吃个饭,下午在公司提供的骑手驿站休息两小时,是陈超和很多外卖同行的日常,盛夏时节,骑手驿站不仅有宽敞的休息室,还备有矿泉水、解暑药物等。
7月初,陈超刚被任命为组长,因为还有管理事宜,成为组长后,陈超跑单的数量相比同事低了些。
上个月,陈超一个人跑了2800单,这个月到目前,他跑了近700单,既要跑单又要处理队务,不过他觉得这并不是坏事,“学习一点管理,我还是希望事业不仅仅是送外卖。"
“随身带藿香正气水,穿好防晒衣,多喝水。”正值盛夏,小队的群里每天都会有他的提醒,“如果热了,累了,就控制下单量,慢下来,调整好了再继续。”
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实习生 李琪 摄影 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