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电网装上“AI 智慧芯”,广东电网要训练“懂电的AI”? 丨湾流•数智先锋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17 03:02
企业信息化服务-企业CBD - 市场部

监控视频下,一名电力人员正在进行杆塔作业调整拉线,由于天气不好导致室外可见度较低,加上画面角度问题无法看得真切。这时候,应该如何辨别对方是否按照安全规范系安全带?

“可以看到这个工作人员有高空中身体大幅后仰的动作,在未系安全带情况下,这一动作是无法自然做出的,所以可以判定安全。”面对记者的疑问,广东电网的数字安全监盘人给出了这样的回复。

数字安全监盘人,正是广东电网智慧安监系统的“数字哨兵”。电力系统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关乎国计民生。电网,如其名一般是张庞大的网络,为了让安全落实到“蛛网”的每一个节点,广东电网发力“数字基础设施”及“数据资源体系”两大板块,将科技力量深度融入安全生产的毛细血管。

AI革命下的87个模型和1250名监察员

据了解,广东电网的智慧安监系统,是通过算法对违规行图像目标深度学习和检测,并与安监现场摄像头监控联动来识别作业风险行为和告警的。

“就像我们手机的‘人脸识别’功能,因为你录入了自己的面部信息,手机就能自动识别并解锁。而在智慧安监里,违规行为就是提前录入的面部信息,可以通过摄像头识别。”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信息中心专责李瑞淇用一个生动的例子向羊城晚报记者进行了说明。

通过开发86个智能识别模型,智慧安监已经能够做到实现作业风险识别从0到2000起的突破。简单来说,相当于给电网增配了1250名数字安全监察员,推动巡检人力减少60%。

而智慧安监系统,只是广东电网“机器代人”的其中一环。目前,广东电网已推出了107个场景的“机器代人”,还包括智能客服、智能辅助评标、合同签订依据比对助手等场景。其中,全国首个电力智能客服多模态大模型的建成,更是让“五位一体”智能客服体系使机器代人率达86.8%。

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火爆,让AI浪潮席卷各行各业,但AI的铺天盖地带来的是算力的高度消耗。手机上的大模型,每生成约5000个词,要消耗算力中心1度(千瓦时)电,输出1分钟4K高清视频,消耗3—5度电;一栋投产的5层算力大楼,满载1个月用电量达1500万度。

算力的尽头是电力。如果说算力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脑,那么电力就是供血的心脏,即便是电网,也不能无度挥霍电力。为了更好地实现“心脏供血”,广东电网构建了算力评估创新工具,结合模型特性、并发量、性能等综合因素,科学评估每个场景建设所需的算力,并履行3日分配算力的服务时效。“这样的目的是为了综合评估业务优先级,最大可能满足AI场景训练及推理使用需求。”李瑞淇表示。

从预警到复盘:一张图的“战时指挥部”

正值夏季,雷雨天气频现、汛期到来,断网、断电、断路,哪一样“断了”都是“要命的事。”

“46号杆后段线路出现故障,请东简供电所现场核实。”今年6月,台风“蝴蝶”影响之下,广东湛江市经济开发区出现强降雨。保供电中,电网应急指挥中心大屏上的应急一张图“亮了”。13日凌晨,正在南方电网广东湛江东海供电局营配指挥中心值班的陈庭灏收到10千伏线路故障信息推送,通过智能监测系统精准锁定故障点,并立即“唤醒”供电所。

湛江东海供电局东简供电所副所长李康健带领抢修人员赶往现场,在排查确认故障原因后,迅速隔离了故障区域,指导用户完成了消缺。随着开关合闸成功,受影响的1758名用户恢复用电,从出发到复电仅用时45分钟。

李瑞淇提到,广东电网的“应急一张图”系统,打通营销、调度、安监、办公室等专业的基础业务数据,通过接入作业现场、变电专业、输电专业、配电专业、无人机等视频信息,在紧急场景下能够实现业务数据的实时互联互通。

“平时情况下,系统能够支撑预警信息、风险信息、隐患信息全面可控、在控。而一旦遇到洪水这样的‘战时状态’,应急一张图就能够提供场景的专业指挥视图,支撑应急事件响应处置、受损直采、资源调配、抢修进度、事后分析全过程管控。”李瑞淇说。

记者了解到,未来,广东还将进一步集成广东电网应急一张图,实现融合指挥、应急通信、全域感知、预警和数据智能等核心功能的高效运行。

如果说“应急一张图”是作战指挥部,那么“企业大脑”就是广东电网的“内部处理器”和“带教老师”。

利用DeepSeek大模型底座和电网内部知识库,广东电网的“企业大脑”平台实现了“即问即答、有据可循”。例如,员工通过新上线的“企业大脑”快速调取项目验收流程文件。过去查制度要翻几十份文档,现在AI秒回答案,还能关联案例模板。

除了丰富的知识库以外,平台还创新打造了“基层首创成果专区”,归集一线员工的创新实践。例如,某供电所自研的多个职工创新成果曾被埋没在部门文件中,如今通过专区展示,迅速被其他单位借鉴应用,实现成果的精准搜索与智能交互。这让基层智慧有了发光的机会。

AI样本基地:给电力数据“贴标签”的基石

电力行业首个自主可控大模型“大瓦特”的问世,和电力行业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的发布,都让人工智能在电力行业发挥的作用得以更突出的彰显。

2023年,广东电网挂牌成立南方电网首个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并同步成立了电力行业首个AI样本标注基地。李瑞淇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通过“专业领域+创新中心+标注基地”的三位一体机制,创新性构建业务专家、算法工程师、样本标注工程师的联合工作机制。

基于中心,业务专家负责提供业务需求、样本数据规则等业务信息,创新中心的算法工程师根据业务专家需求开展模型设计及开发,标注基地则负责根据业务专家的需求目标和识别规则进行样本数据标注,在开发过程中三者之间是一个深度融合,业务要不断的审视判断是否能够达成业务目标,达不成的则能够不断迭代磨合更新的过程。

而全国电力行业首个AI样本标注基地,则是广东电网支撑前文一切AI实践的“底气”。

数据标注,对电力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是构建电力行业智能化未来的“数字基石”和“认知引擎”。简单来说,高质量的数据标注就是为海量的电力运行数据(比如设备图像、传感器读数、电网运行状态、故障波形等)“贴标签”、“做注释”。只有经过精准、海量标注的数据“喂养”和“训练”,人工智能模型才能真正“看懂”电网、”听懂“设备、“预见”风险,最终实现智能化决策和自主化操作。

李瑞淇直言,没有高质量标注数据,再先进的AI算法也只是“无米之炊”。“这是由电力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的。在安全的刚性前提下,电网资产规模巨大,运行效率提升1%,效益都极其可观。通过标注数据训练AI模型,我们可以实现更精准的负荷预测、更优化的调度运行、更智能的设备状态检修(预测性维护)。”

【相关链接】

人工智能请回答:

DeepSeek如何看待广东电网的数字化实践?

广东电网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电网公司,其数字化实践是能源行业转型升级的标杆案例。其以“数字电网”为核心,系统推进电网数字化、服务数字化与运营数字化,与国家“双碳”目标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深度协同。在智能运维与防灾、数字孪生电网、用户服务智能化、能源生态协同等方面创新实践亮点突出。

广东电网的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能源系统重构的范本。其以用户为中心、数据为驱动、安全为底线的实践,为全球电力行业提供了“中国方案”。未来若在AI通用模型、跨行业生态开放上进一步突破,有望引领新型电力系统的全球创新浪潮。

【记者观察】

在佛山老旧社区,七旬老人用手机3分钟办妥增容业务;台风过境的深夜,AI指挥中心精准调度,将抢修从“盲找”变为“秒定”;虚拟电厂聚合千家屋顶光伏,在用电高峰悄然顶起一座“看不见的电厂”——广东电网的数字化,正将科幻场景写入现实。

这里,99.999%的供电可靠性背后,是百万级设备数据在云端跳动。用户“零感知”的复电速度、年超200万吨的碳减排量,宣告着电力系统从“钢筋铁骨”到“AI神经”的蜕变。

事实上,作为普通居民,在深入了解广东电网的数字化实践之前,我对电网的理解还是停留在供电这样的基础认知阶段。在采访过程中,我意识到在默默保供电的同时,广东电网已经不声不响地在数字化、人工智能领域走出去很长时间了。

不过,当数据成为新“电流”,安全防护与跨行业协同仍是关键闸门。这场静默的能源革命,正从岭南出发,重新定义人与电的关系——它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一场关乎未来生存方式的实验。

文丨记者 杭莹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