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装剧里的人进了酒楼,总让小二随便上,自己不点菜?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17 01:04
企业信息化服务-企业CBD - 市场部

古代的饭馆分两种,有酿酒权的叫“正店”,没这权限的是“脚店”。正店能自己酿酒,也能从官方买酒曲酿酒,规模通常更大;

脚店只能从正店买酒来卖,菜品也简单得多。

这里一般没有复杂炒菜,顶多提供米饭、熟肉,客人想吃热菜得去正店。

行商或赶路的人到脚店吃饭,常自带干粮,比如煎饼、锅盔,要么讨碗热水泡着吃,要么加份熟肉,弄成简单的泡馍。

这也是丝绸之路沿线多泡馍、水盆汤的原因——赶路时吃着方便。《水浒传》里好汉喊“切两斤牛肉”,不是不爱炒菜,是脚店根本做不了,想点热菜得去正店。

但正店也没有现在这样的菜单,这背后还有个关键原因:古代文盲率高达九成以上,别说普通顾客不识字,连店小二也多半不认字,根本没法靠书面菜单沟通。

全靠“堂倌”(有的叫“博士”)记菜。这些堂倌可不简单,得具备一身“硬功夫”:顶级的记忆力,能把几十上百种菜品、客人的特殊要求牢牢记在脑子里;

顶级的心算力,客人吃完后扫一眼空盘就能算出总价,分毫不差;顶级的交际情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对太监不说“鸡”,对文人提雅名,对粗汉说俗名;

还有顶级的语言能力,把菜名编成朗朗上口的短句传给后厨,既简洁又准确。放在今天,能同时拥有这些能力的人,怕是年薪百万都打不住,妥妥的行业精英。

也正因堂倌有这般能耐,古代酒楼才不用菜单,客人只需说句“随便上”,他们就知道按客人身份、口味搭配菜品,报菜、传菜、算账一气呵成。

按“一堂二厨三账房”的行规,厉害的堂倌,收入比厨师还高,像开封的大酒楼,好堂倌月薪能有十几贯,比底层百姓一天挣一百文强多了。

所以古装剧里“随便上”的背后,既有古代文盲多的限制,也有堂倌的专业底气,算是老祖宗在服务业里的智慧体现。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