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司机赚钱的滴滴,要砸了司机的锅?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16 15:44
代理记账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撰文丨一视财经 高山

编辑 | 西贝

不知道为什么,“滴滴计划在年内完成千台Robotaxi的部署目标”,让人联想起了另一件事。

2024年末,抖音网红 “— 馬冬” 发布视频称:车内异味过大,头油味、皮革味、汽油味等混合,开窗户冷,关窗户臭,让其晕车感十足。

视频一经发布,收获了无数共鸣:但你知道为什么网约车那么臭?

因为大量网约车司机吃喝在车上,甚至住也在车上,塑料皮革混着食物残渣再加上抠脚大汉都会有的味道,怎一个酸爽了得。

那网约车司机又为何这么不讲卫生?

锅不一定在司机身上,因为他们同样是“困在系统里的人”,只是在平台规则下努力地活着,尽力维持着人力极限与收入极限的平衡。

滴滴自动驾驶的大动作,可能会为这种平衡的增加新的变量。

01、司机们的日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网约车司机的“时薪”下降了,快车司机已经降到了40元出头,这还是在一线城市。

时薪40多元,好像也不少了?算算成本吧。

首先,在一线城市不是人人都有车牌,所以大量网约车司机每月要付出数千元租车;另据媒体报道:网约车中纯电动车月充电费约 900-1500 元,燃油车月油费约 2000-3000 元。这两项开支纪要迫使他们每天跑十几个小时,才能获取万元上下的“毛利润”。

“只要系统让跑,就不停!”这是许多网约车司机的想法,他们也是这么做的。

一线城市的网约车司机多为外来人口,租房、生存每月还要花出数千元,这些也要在毛利润中扣除,才是拿去养家的“净利润”。另外,还记得外卖大战中,火热的社保话题吗?网约车群体,也没有社保。

能不能通过提高收入的方式来改善网约车司机的成本问题?几无可能。

一方面,自营网约车中滴滴虽然一家独大,但聚合打车模式下的互联网巨头与其形成了竞争,这就意味着价格战会继续,乘客最直接的体验是:打网约车,好便宜。

另一方面,平台会让利吗?或许会,但也可以探讨一个问题:为何滴滴抽成会有波动区间?还有一个数据可供参考:过去几年,虽然网约车越来越便宜且各种优惠券不断,但2024年滴滴的收入与毛利率却创下历史新高。

“困在系统里”的网约车司机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跑十几个小时的活,就如那句话:“有些人仅仅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

但即便如此,网约车司机依然应当感谢滴滴,因为滴滴确确实实的帮他们解决了就业、生存问题,更应当感谢滴滴自动驾驶没有到来的这段岁月。

02、和机器比经济性?

有消息指出:2025年,滴滴将在年内落地上千台自动驾驶网约车。这不禁让人想到2024年萝卜快跑在武汉落地时,网约车司机担忧的那件事:被替代。

其实萝卜快跑想取代网约车司机很难,第一个难题就是市场推广,因为滴滴与高德不可能坐视;第二个难题是成本回收,这也与推广挂钩,如果不能有足够的乘客,意味着汽车的成本回收周期会变得很长,让这个生意很不nice。

但滴滴不同,巨大的乘客群体能让它直接或很大程度地解决这两个问题。亦即:当滴滴做自动驾驶,也是网约车司机最可能被取代的时刻。

如果这个可能成为现实,这多少有点“ 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骂娘”的感觉。

网约车司机有没有可能与自动驾驶共存?理论上有。

自动驾驶的核心是降本增效,这也意味着滴滴司机们要与机器对拼经济性,机器可以工作24小时,但人的极限却已经在滴滴上被逼出,况且,人如何能与机器比效率呢?

唯一的筹码就是降价,说白了就是:未来在一线城市一天跑十几个小时,一个月下来可能万元的收入都是奢望。

还有一种解决方式是滴滴官方提升自动驾驶网约车的单价,让其与传统网约车在不同价格区间形成差异化竞争,但这恐怕很难,价格那么高还怎么推广普及?

滴滴做自动驾驶这个想法始于什么时间?9年前。

据滴滴官网:“滴滴从2016年组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部门,致力于打造世界领先的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且该项目是由滴滴联合创始人张博亲自带队。

当前,滴滴自动驾驶的Robotaxi车队已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的示范区稳定运营多年。截至目前,系统已连续实现超过1800天无重大安全事故,技术十分成熟了。

不知9年前,滴滴是否为司机想过退路。对于拥有数百位活跃司机的滴滴平台来说,这不是一个小问题,也是一个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

早在2020年,滴滴自动驾驶公司前首席运营官孟醒就在会议演讲中提到,滴滴目前正在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并计划到2030年通过其平台运营超过100万辆无人车。这100万辆无人车与司机之间冲突吗?参考两个趋势:一个是近几年人口变化,一个是各地频繁发布的网约车饱和信号。

如果计划不变,留给滴滴和司机的时间不多了。

03、善待司机

滴滴的收入源于司机的付出,甚至于未来滴滴无人驾驶网约车的制造成本,大概率也有很大一部要来自于司机群体。

虽然滴滴自动驾驶已经完成超过10亿美元融资,但数十万元一辆的无人驾驶网约车想要普及,制造成本不是任何一个资本可以满足的。

简单算笔账:即使L4级无人驾驶只需要30万元,那么制造1万台的成本是30亿元,如果要解决成本问题无外乎几个方案:1、融资;2、缩短自动驾驶网约车回收成本周期,这可能就涉及一些订单倾斜问题;3、从主业的利润中提取。

第三点就好像是:网约车司机用自己的收入,让自己收入降低乃至失业。

去年周鸿祎发视频谈“萝卜快跑抢出租车司机饭碗”时建议百度等公司可以把无人出租车卖给网约车司机,跑单收入的一部分归属车主,实现多方共赢。

周鸿祎自称这是馊主意,不然,这是个好主意,成本、风险、收益分给司机皆大欢喜,但落地的难度在于:如果无人驾驶网约车收益低了,司机群体难以养家,且他们未必有能力负担高昂的制车成本;如果收益高,能轮到司机群体吗?

就像“— 馬冬” 吐槽之后,滴滴开展了一连串整治行动,对司机提出了更严格的考核和要求,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司机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抽成是否因此而降低?

滴滴为司机解决了就业和生存问题,而司机又何尝不是滴滴“2000亿元+”收入的基石?他们是彼此的衣食父母。

即便自动驾驶浪潮不可阻挡,还是尽量不要把司机拍在沙滩上。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