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今年暑期,文物迎来“出差”热潮。许多地方的博物馆交换展出各自的珍藏文物,为公众带来一场场文化盛宴,吸引参观者沉下心来、深度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在观展中激荡文化共鸣。
公众文化需求的升级是文物“出差热”的重要推动力。过去,观众参观博物馆往往以打卡拍照为主,追求的更多是看到稀世珍宝的满足感。然而,随着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审美水平的提升,如今公众更加注重对文物历史背景、文化价值的深入了解。这种文化需求的升级,促使博物馆不断丰富展览内涵,通过文物“出差”等方式,为观众提供更多了解历史、解读文明的机会。
文物“出差”,让历史在特定语境中“活”过来。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信息,当它们离开原本的收藏地,来到新的环境,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产生关联时,便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在浙江嘉兴博物馆里,来自四川博物院的《宋孝宗赵昚手诏卷》与明代嘉兴籍收藏家项元汴的收藏故事交织在一起,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文物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的切口。这种展示,让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成为讲述历史故事的鲜活载体。
文物“出差”的终点,不是观看而是理解,不是展示差异而是寻找共鸣。当文物在不同城市之间流动,它们就像文化传播的使者,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让不同地区的观众共同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多元一体,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摘编自《云南日报》,原题为《文物“出差”有看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