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艺事早南天!胡根天与20世纪广东地区的西画启蒙运动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14 20:02
业财融合服务中心 - 运营部

7月11日,由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和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艺事早南天——胡根天与20世纪广东西画启蒙”展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一二层展厅隆重开启。

展览以胡根天为透镜,不仅呈现他的个人成就,更观照到20世纪初一大批活跃在岭南地区的艺术家:冯钢百、关良、关金鳌、谭华牧、何三峰、吴琬、李桦、赵兽、梁锡鸿、陈烟桥、张松鹤、赖少其、黄笃维等。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上半叶,他们用艺术的力量回应现实,以新的美术浪潮推动着社会进程。他们的探索与坚持,在当下依然引领我们,寻找破解某些文化困局的启示。













展厅现场。

纵横艺事早南天

1992年教师节,关山月先生创作了一首诗来怀念自己的老师:

纵横艺事早南天,

赤社西风引在前。

纪念诞辰师百岁,

难忘导向得先贤。

这位“纵横艺事早南天”的老师便是胡根天。北京画院吴洪亮院长在展览前言中写到:“回望胡根天先生的艺术旅程,恰似在喧嚣中打捞一段沉默的艺术密码。”这位被历史尘埃短暂遮蔽光芒的岭南文化巨擘,在20世纪初的动荡时局中,带着从日本学习到的西方文艺与教育理念回到家乡,投入到建立文化新秩序与中国近现代艺术转型的洪流之中。


自画像 胡根天 61x45.5cm 布面油画 1919年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藏

1892年,胡根天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一个普通的华侨家庭。1914年,母亲病逝,22岁的胡根天离开家乡,在侨工父亲的资助下前往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画。

1919年毕业后,他将所接受到的现代美术教育理念与人文主义理想一起带回家乡,以“赤社美术研究会”和“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为起点,启蒙大众对于西方艺术的认知与审美,同时构建起广东地区早期高等美术教学体系。

胡根天的后半生陪伴着广东文博事业的起步与发展,从博物馆、美术馆、文史馆到画院、文联、美协,都留下他探索实践的身影。这位20世纪广东现代美术教育和文博事业重要的奠基者与开拓者,其贡献不仅在于艺术创作,更在倾其一生所构建出的文化发展“生态链”。


睡猫 胡根天 20.5x26.5cm 纸本铅笔 20世纪30年代 私人藏


三江风景组图之三 胡根天 20x28cm 纸本竹笔水墨 1939年 私人藏

“赤社”与“市美”

1921年,胡根天与友人在广州成立“赤社美术研究会”,简称“赤社”,填补了广东地区尚未出现正规西洋美术研究和教育社团的空白,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思想碰撞的空间。同年10月1日至7日,“赤社第一次西洋画展览会”在广州市立师范学校礼堂和操场举办,汇集胡根天、陈丘山、梁銮、徐守义、梅雨天、雷毓湘等人创作的油画、水彩画、色粉画、木炭素描、铅笔速写等西画作品160余件,成为广东地区第一个西画展览。随后每一年,赤社在举办展览会的同时也不断吸引着更多优秀的海外归国艺术家,冯钢百、赵雅庭、黄潮宽、关良、关金鳌、李铁夫等人陆续加入赤社,共同致力于西画的创作和传播。

正如胡根天所言:“西洋美术的启蒙运动使社会上渐次普遍地开展了一个新局面,过去只懂得临摹抄袭的错误认识被扭转过来了。”


1922年,赤社第二次画展在广州中央公园东北边盖搭的葵棚举办。赤社同仁前排左起:梅雨天(与天)、胡根天;后排左起:梁銮、卢子枢、陈丘山、冯钢百、徐守义(东白)

1922年4月,以赤社为基础,华南地区最早一所公办美术学校——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简称“市美”)成立,在中央公园搭葵棚作为临时校舍,并由廖仲恺题匾,时任广州市教育局长的许崇清兼任校长,胡根天任教务主任并代行校长职务。


1922年12月,胡根天(前排左八)与市美师生合影。


1926年,广州中央公园内市美校舍全景。

市美创办之初虽只开设西画专业,但参考日本现代美术教学模式,构建起早期高等美术教学体系,实现了从传统师徒制到现代院校教学的转型。除专业课外,市美还开设国文、外语、美术史、美学、解剖学、色彩学、透视学等相关课程,编印《美术》《市美学生》等校刊杂志,开创了广东地区现代美术教育的先河。


《美术》第五期 1936年 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印行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市美先后聘请冯钢百、谭华牧、何三峰、许敦谷、关良、倪贻德、陈之佛等留学归国的艺术家,带来不同风格的西方现代艺术知识及理念,同时也培养出像李桦、吴琬、赵兽、梁锡鸿、陈烟桥、赖少其、张松鹤、黄笃维等年轻画家。


风景 胡根天 28x38cm 纸本油彩 20世纪50年代 私人藏


观音山水塔西望 何三峰 63x91cm 布面油彩 1948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藏


海港灯光 赖少其 44.5x62.5cm 套色版画 1974年 广东美术馆藏

本次展览将这些名家集萃一堂,诸多作品均为首次在京展出。此外,展览还特别展出多份珍贵手稿。《回忆我的母亲》回顾了胡根天作为一个侨工家庭小儿子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成长经历;《艺圃耕耘录》可视为他对自己艺术人生的回顾,详细记述了日本习画与留学往事。更为特别的是一封北京画院首任院长叶恭绰写与胡根天的信,两位广东学者对于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思考,承载了北京画院与胡根天、与岭南最初的一份缘。


北京画院首任院长叶恭绰写给胡根天的回信 私人藏(请横屏观看)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24日。为配合此次展览,特别发行《艺事早报》,7月11日至8月24日期间将于展览现场免费发放。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