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证为鉴④|滴道北山,这里埋葬着2万苦难劳工的冤魂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14 14:02
中关村国际人才会客厅 - 运营部

□孙洪义 王文利 本报记者 孙伟民

在鸡西市滴道区北山的苍翠松林间,两片相邻的山坡夹出一个洼地,蒿草丛生。山坡下,一座黑色大理石碑上,“滴道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碑”十二个金色大字格外醒目。

鸡西市侵华日军罪证陈列馆馆长朱玉品手指那片山坡、洼地,声音低沉:“‘万人坑’、死人沟、乱葬岗这些称谓背后,是日本侵略者‘以人换煤’的野蛮掠夺,是中国劳工用生命堆砌的黑色财富。”

记者踏入这片遗址,洼地深处的裂痕像极了被撕裂的伤口;蒿草丛生的地面下,深浅不一的凹陷若隐若现,似是大地母亲因剧痛蜷缩的褶皱。

朱玉品告诉记者,滴道“万人坑”是日伪时期使用时间最长、埋葬死难劳工最多的地方。1935年至1945年间共埋葬死难劳工2万余人。遗址上共有尸坑12排。1966年,工作人员发掘一排尸坑就出土骨骸74具。1968年,又发掘了两排尸坑,并将部分骨骸移入侵华日军罪证陈列馆内。

作为鸡西矿区保存最完整的罪证遗址,滴道“万人坑”默默记录着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日本侵略者为掠夺煤炭资源,强迫矿工在无任何安全防护的矿井内劳作,在“吃阳间饭,干阴间活”的绝境中挣扎。更令人发指的是,一些尚有气息的患病矿工也常被直接抛入“万人坑”。

穿过“万人坑”遗址,记者来到鸡西的侵华日军罪证陈列馆。馆内一座砖制“炼人炉”像一头张着血盆大口的巨兽令人心生恐惧。朱玉品介绍说,这座“炼人炉”于1941年建立,最初是单孔炉,后增为双孔,是砖砌、券顶的窑式建筑,占地面积6.47平方米。维修保护前通体残长2.6米,宽2.49米,高1.45米。至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时,这里共火化尸体4000多具,是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矿工的重要罪证,是全国仅存的伪满时期的矿区“炼人炉”。2019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人群中,程文超望着“炼人炉”驻足良久,眼眶泛红。他说:“教科书上的文字变成眼前的实物,这种震撼无法用语言形容。这次参观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落后就会挨打!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为我们国家的强大作出贡献。”

从地下矿洞到地面“炼人炉”,从“万人坑”的累累白骨到陈列馆的无声控诉,鸡西的每一处侵华日军罪证遗址都是历史的“活化石”。它们不仅是日本侵略者侵华暴行的铁证,更是一部镌刻在大地上的民族苦难史,时刻警醒后人:唯有铭记历史,方能守护和平;唯有吸取教训,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