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随笔|另一面“帮闲”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14 11:33
注册公司服务中心 - 财务



李渔,号笠翁,以号行世,世人称其为“李笠翁”。他有文集《一家言》,颇具特色;小说戏剧作品有《无声戏》《十二楼》《笠翁十种曲》,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戏剧理论著作《闲情偶寄·词曲部》系统构建中国古代戏剧美学的完整体系,从世界范围看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杰出理论著作。

作为明末清初的通俗文学家与美学家,李渔多才多艺,不仅在园林美学、生活美学等方面颇有造诣,还创办书坊、经营出版,组建家庭戏班四处演出,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现代文化产业的“先行者”。

鲁迅在《从帮忙到扯淡》一文中写道:“例如李渔的《一家言》,袁枚的《随园诗话》,就不是每个帮闲都做得出来的。必须有帮闲之志,又有帮闲之才,这才是真正的帮闲。”李渔一生确有不少“帮闲”行径,这一点他本人也不否认。在《多丽·过子陵钓台》中,他就忏悔自己“终日抽风”“面目堪憎”。

不过,与很多人相似,人格与思想不会只有一个维度。就李渔的本真人格而言,正如他所自称的:“我性本疏纵……外卑而内崇。”如果进行全面深入地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李渔具有不同凡响的社会批判精神,有着很不“帮闲”的一面。

以诗歌论,李渔在明末清初易代之际写过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其中,《甲申纪乱》《避兵行》《婺城行吊胡仲衍中翰》《甲申避乱》《乙酉除夕》《丙戌除夜》及《薙发二首》等,对彼时的社会生态作了真实记录。比如,《甲申纪乱》一诗就描写了明朝官兵与流贼在浙东疯狂“抢攘”的状况。清军入关后颁布“薙发令”,李渔对此极为反感,撰《薙发二首》,直言“遍寻无复簪花处,一笑揉残委道旁”。李渔的这些诗歌确乎殆同杜甫写安史之乱时的诗作那样“感愤杂悲凄”,且富于实录精神,展露批判锋芒,亦堪称“诗史”。

不仅限于此,李渔对彼时愚昧的社会风俗也有所抨击,以《不登高赋》和《回煞辩》为代表。所谓“回煞”,说的是人离世后化作凶神恶煞,于某日回家,活人当举家徙宅,以趋吉避凶。这是因“殷俗尚鬼”而形成的一种迷信,但当时兰溪乡民奉之若神。李渔对此严加痛斥,直言“怪善俗之无人,听举世之迷津”。这些富于人文启蒙精神的文字,显示了“好与古战,不安其愚”的思想风采。

颇为可贵的是,李渔对待“圣贤”也持有比较客观的态度。他在诗作中勇敢地写道:“圣贤不无过,至愚亦有慧。”在《论唐太宗以弓矢、建屋喻治道》中,他更是进一步阐述“天下之名理无穷,圣贤之论述有限”的道理,并在《闲情偶寄》中坦言“《四书》之文犹不可尽法,况《西厢》之为词曲乎”,提醒世人不可死守教条。

惟是之故,李渔固然有“帮闲”的一面,却又不是简单的“帮闲”;他有的也不只是文采,还有不同寻常的思想与精神。“言人所不能言,言人所不敢言”,正是他特别值得一记的地方。

(作者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钟明奇)

原标题:《学林随笔|另一面“帮闲”》

栏目主编:王珍 题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钟明奇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