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上海频道
人民大舞台 沪疆艺同台
跨越千里的艺术对话:让文化在协作中扎根生长
在首日沪疆两地达人们的初次会面中,双方通过展示各自特色节目,搭建起了初步了解的桥梁。随着 “人民大舞台” 活动的推进,共同彩排的开展让双方的交流迈入更具实质性的阶段。上海达人们与巴楚的文工团成员们为了即将到来的正式演出,开始了一段深度协作、心意相通的创作旅程。艺术,成为最直接、最生动的交流语言。
艺心相照:从 “体验者” 到 “共鸣者”
为了帮助上海达人们更深入地感受当地文化的底蕴,团队在排练间隙安排了在红海景区的文化体验。壮阔的原始胡杨林、喀什河湿地与丝绸古道驿站的印记,构成了独特的背景。在这里,非遗传承人展示了精湛的手工技艺,让上海达人们得以触摸千年文化的温度。一位新疆75岁老党员演奏卡龙琴的时刻,那瞬间引发了达人们的情感共鸣。
“这旋律充满了生命力,直击人心。”
上海达人们情不自禁地随着乐声即兴起舞,在无声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热情奔放的当地歌舞,也让成员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巴楚的活力。这些体验,为即将开始的紧密合作注入了更深的理解与灵感。
匠心共铸:从 “表演者” 到 “同行者”
回到排练场,沪疆达人们不再是单独的表演者,而是成为了紧密协作的伙伴,共同为融合舞台精雕细琢。海之韵叶丹全身心反串“库尔班大叔”,与新疆舞者反复磨合“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情感在专注中悄然升温。
《小城夏天》旋律跃动,上海健身达人郭洳言与新疆舞者合作格外高效。“新疆伙伴们的专业素养和热情超乎想象,合作非常顺畅愉快!”郭洳言赞叹道,并萌生创意:“未来很想把新疆舞蹈的韵律之美融入健身课程。”新疆舞者同样振奋:“这种活力形式激发我们创作更富时代感的作品!”
在排练厅的另一角,海之韵合唱团的张培德老师介绍,此次他们将为大家带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我们特意设计了一个巧思 —— 由本地伙伴先用维吾尔语演唱前奏段落。” 两种语言在同一首经典旋律里自然流转、和谐共鸣,语言的差异在艺术共通的表达中悄然消融。
排练间隙的互动同样传递着温暖。丁雪萍的小魔术成为“破冰”利器,与当地魔术师发现的共同“戏法”引来阵阵笑声;牛瑞峰与约麦尔艾力·吾舒尔的即兴伴奏歌唱,歌声与笑声交织,充满“兄弟般的融洽情谊”。
艺润同心:从 “合奏” 到 “和鸣”
“人民大舞台”文化润疆活动进入了核心的协作共创期。这远不止于对节目细节的技术性打磨,更是沪疆两地艺术家通过肩并肩的努力,在共同的艺术表达中寻求深度共鸣、增进相互理解、建立牢固信任的关键过程。海派艺术的细腻与新疆文化的热情,在共同的创作目标下相互激发、彼此滋养。
随着彩排的扎实推进,双方对即将启幕的演出满怀笃定。那些凝结着两地心血与情谊的融合之作,早已不止于 “待演节目” 的定义:它们是艺术语言消解隔阂的生动注脚,更是 “以艺润疆、以情连心” 这一理念从抽象到具象的深刻实践,让文化的根系在协作中愈发紧密地交织生长。(朱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