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汽水“食言”卖身外资?大窑的神话与王庆东的身不由己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13 10:01
中关村国际人才会客厅 - 运营部

撰文丨一视财经 高山

编辑 | 西贝

近期,一则资本传闻震动饮料行业:美国私募巨头KKR拟以85%控股比例收购内蒙古大窑饮品。若传闻属实,交易获批,这家年销超30亿的国民汽水品牌,6将创下中国饮料业最大外资并购案。

消息曝出后,大窑仅以“不予置评”回应,与两年前“绝不卖外资”的誓言形成刺眼对比。

从蹬三轮车送货的内蒙古青年,到与华尔街资本博弈的创始人,王庆东和他手中的玻璃瓶,正面临一场关乎国货命运的生死抉择。

01、一瓶汽水的增长神话

1996年,内蒙古青年王庆东蹬着满载汽水的三轮车穿梭于呼和浩特街头。彼时正值“两乐水淹七军”的至暗时刻——北冰洋、天府可乐等七大国产汽水品牌被外资雪藏。

2004年,他抵押房产收购濒临倒闭的军转民企业“八一饮料厂”,更名“大窑”源自当地旧石器遗址“大窑文化”,寓意深植本土基因。

为了推广大窑,王庆东从巨头忽视的餐饮渠道撕开裂口:他将汽水灌入酷似啤酒瓶的520ml绿色玻璃瓶,定价仅3.5元,容量比可乐多73%。餐馆单瓶利润高达5元(售价8元),远超可乐的2元毛利。更绝的是“保姆式服务”:经销商帮店主倒垃圾、理货架,甚至代收快递,用“交朋友”的土办法绑定了百万终端。

2022年,影星吴京举着大窑的广告席卷央视和地铁,“大汽水,喝大窑”的标语年曝光超42亿人次。同年销售额突破32亿元,相当于冰峰10倍、北冰洋3倍,甚至在北京餐饮渠道反超“地头蛇”北冰洋。

02、双重压力暗藏

大窑在高速增长的表象下,也暗藏着全国化推进资金压力与健康化转型滞后的深层挑战。

早在2014年,王庆东便定下全国化战略的野心,并选择了一条“重资产”路径——在全国自建七大生产基地,从内蒙古到山东,每个工厂辐射500公里半径,以解决玻璃瓶运输的损耗难题。仅陕西工厂便投入12.6亿元,满产后年产值可达6亿元。但重资产模式对资金链形成钉钉压力,加之餐饮渠道占比高达85%,商超、便利店等流通渠道的短板让大窑在直面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时颇感压力,尤其是资本方面。

在2023年,业内便传出可口可乐有意收购的消息,但大窑坚决否认外资控股可能。

同时,市场拓展也面临双重困境。南北消费习惯的差异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南方消费者在饮食场景中更青睐凉茶类饮品,大窑试图通过“北商南援”打开南方市场的计划收效甚微。在渠道竞争中,商超战场尤为艰难,既要面对可乐等巨头的价格压制,铺货率远不及对手;而依赖度较高的餐饮渠道,利润空间又相对有限。

另外在健康消费趋势席卷行业的当下,大窑的转型步伐明显滞后。

根据尼尔森IQ(NielsenIQ)发布的《2024中国饮料行业趋势与展望》报告,由于健康消费趋势增强,消费者转向低糖/无糖饮品,2023年碳酸饮料销售额同比减少7%,市场份额从2021年、2022年的21.2%下滑至18.5%,

碳酸饮料市场整体份额收缩,无糖饮品渐成主流,但大窑仍高度依赖高糖经典产品支撑营收。其推出的无糖茶新品在南方市场遇冷,未能打破地域壁垒;新开发的益生元汽水,又陷入与同类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未能构建差异化优势,转型之路充满阻力。

03、王庆东身不由己的“食言”

此外,从某种程度上说,KKR对于大窑,既暗藏破局机遇,也裹挟着控制权博弈的风险。

KKR作为管理巨额资产的资本巨头,其入局能为大窑带来关键助力。比如,其擅长供应链改造,曾助企业优化体系大幅降本,有望帮大窑破解南方物流成本难题,完善全国生产布局。依托KKR的全球网络,大窑可打入国际商超,复制同类品牌出海路径,加速全球化进程。同时,其在消费领域的投资经验,或能为大窑的产品创新与健康化转型提供方向。

但更大的挑战亦随之而来,国民汽水一旦披上华尔街资本外衣,其对用户造成的影响难以想象。

创始人王庆东曾明确拒绝外资控股,如今高额股权让渡可能动摇控制权。市场未经证实的传言称,双方在经营决策上已现分歧:创始人坚持保留定价权,KKR则要求裁撤北方冗余产能,后续管理权争夺或影响战略连贯性。历史教训值得警惕,过往地域品牌被收购后陷入沉寂的案例,凸显品牌调性稀释、本土适配性下降的风险。

这场交易的核心是平衡:KKR渴望通过整合实现资本增值,大窑则需在借力资本与保持自主间找到支点。稍有不慎,资本的翅膀可能变成束缚的枷锁,让国货品牌在全球化浪潮中迷失自身定位。

总之,资本注入能助大窑打破物流桎梏、重塑产品线,但股权让渡的代价,是将国货命运交予华尔街之手。这场博弈早已超越商业本身——它映射中国消费品牌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身份焦虑:没有资本的翅膀难以高飞,但失去灵魂的飞翔终将坠落。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