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70岁老人,为送独子赴美深造,卖掉浦东2套房,22年后令人唏嘘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13 08:32
企业头条 - 宣传部

前几天,在网上刷到一位老人的故事,令人唏嘘。

70岁的老陈,赶上了上海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在那个年代赚了不少钱,原本在上海拥有两套房产的他,是多数人羡慕的“成功人士”。

可造化弄人,他为了送独子赴美深造,赌上所有家产,举家移民美国。

当他满怀期待,想在美国大展宏图之际,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缺乏工作经验,这些因素都让他在美国举步维艰。

更让老陈感到痛心的是,儿子在美国长大,受西方教育和文化的熏陶,思维方式和老陈大相径庭,俩人经常闹得不愉快。

儿子顺利毕业后,有了体面的工作,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本该是件喜事,却因为文化差异和沟通障碍,父子关系愈发疏远。

而后,老陈决定独自回国,可眼前的上海远比之前繁华,行至古稀之年的他已然无法适应大都市的生活和节奏,难以融入其中。

国内无亲无故,他最终只能沦为街头流浪者,靠着捡垃圾度日。

当博主问起老陈的儿子时,老陈表示儿子知晓自己的境遇,但是对自己不闻不问。

老陈的故事经过一位自媒体博主的采访得以曝光,有人同情他的遭遇,也有人质疑他当初的决定。

但比起他从昔日成功人士沦为如今街头流浪汉的悲惨境遇,更令人寒心的是——

老陈儿子对父亲的态度,以及对亲情的冷漠。

儿子尚小时,父亲不顾一切托举儿子;父亲变老时,儿子却没有为父亲撑起一片天。

这不是老陈一人的悲哀,而是所有养出不孝子女家庭的悲哀。

01

对待父母的态度,是你最真实的人品

子夏问孝。

孔子曰:“色难。”

即:和父母相处的时候,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的。

两千年前的箴言,放在当下依然适用。

因为人的本性都是欺软怕硬,借由爱的名义有恃无恐,所以才会出现对亲人暴躁,对外人和气的反常现象。

若想看清一个人,就看他日常是如何同父母相处的,在对待父母的方式里,藏着他最真实的人品。

知乎上看过一个真实故事。

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孤零零躺在病床上,社工打电话给她的三个儿女,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照顾母亲。

儿子还在电话里骂道:“这个死老太,财产都给了小女儿,让小女儿去管她吧。”

一个月后,儿子所在企业裁员,他被辞退。

他找到企业负责人,哭诉着说自己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失去这份工作。

企业负责人说:

“你父亲去世多年,母亲不久前刚过世,你对母亲的态度,给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所以你应该明白了吧。”

后来,他到处找工作,但没有老板愿意聘用他。

究其根本,正是因为他对母亲恶劣的态度,导致自己在这个小城市臭名昭著,大家都觉得他人品不好,不愿与之来往,企业更是不愿意录用他,以免形象受损。

一个人若是敢对自己的父母不善、不敬,还能指望他如何善待毫无血缘关系的外人呢?

他的本质不过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旦触碰到自己的利益,必将翻脸不认人。

对待父母态度恶劣,不愿赡养父母的人,终将自食其果。

而善待父母的人,才能福泽深厚。

你对父母的每一句柔声细语,每一次关心尊重,都是在增父母的寿,造自己的福。

前段时间,刷到两则视频。

一则是站在病床旁的儿子询问老父亲想吃什么,全程耐心温柔,没有丝毫不耐烦。

底下一条热评戳中了我,这位网友说:“当年父亲也是这样对儿子的。”

另一则是84岁儿子每天为105岁母亲冲咖啡喝,只因母亲喜欢。

真正的孝道,是让父母开心,尊重父母意愿,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想法去改变父母。

父母做事前,做子女的不要总是指手画脚,一味挑剔和指责,更不要不耐烦地吼叫,发脾气和摆脸色。

如果觉得父母行事不妥,应当温和与其沟通,耐心引导纠正,冷静分析解决问题。

生而为人,应当时刻谨记:百善孝为先,敬人先敬父母。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斥责日渐年老的父母,更不要让家变成战场,小事不争,大事一起扛,才能家和万事兴。

02

人这一生,只欠父母

赡养父母是为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网上刷到一段特别扎心的话: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父母从医院把孩子抱回家,孩子从火葬场把父母抱回家;
孩子来的时候,父母笑了;父母走的时候,孩子哭了;
父母送孩子一个大房子,孩子还父母一个小盒子;
父母给孩子上户口,孩子给父母销户口;
父母给孩子的是真钞票,孩子给父母烧的是假纸钱。”

短短几句话,前半句道尽了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后半句尽显儿女对父母的亏欠。

要说人世间最苦的两个人,那一定是父母。

他们大半辈子都是为了儿女而活,从咿呀学语到长大成人,没有一对父母能轻松养大一个孩子。

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普通家庭,养育孩子的过程必然历经千辛万苦。

操不完的心,做不完的饭,起早贪黑赚钱,只为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他们给孩子上千的补课费从不眨眼,为自己买100块钱的衣服却嫌太贵。

孩子上班后,去了大城市发展,守家的父母等不到回家的游子,微信上转发健康相关的文章,大包小包为儿女寄去的母亲牌、父亲牌特产,每一次转账记录,每一个未接电话,都是父母的牵挂。

孩子结婚生子后,儿女会将全部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小家上,离开老家上门为儿女照顾孩子的父母,变成了“免费保姆”,委屈咽了,冷眼受了,只怕被嫌弃。

还有很多老人,在儿女眼中变成了累赘和负担,被无情抛弃,自生自灭。

电视剧《安家》中的老严夫妇,在上海经营一家包子铺,俩人租住在几平米的小破屋,起早贪黑,挣得都是辛苦钱,省吃俭用,奋斗十几年,只为儿子能在大城市立足,自己也能安享晚年。

他们为儿子支付320万全款买房,最终却被儿子、儿媳扫地出门,两位老人不得不推着三轮车挤在几平米的包子铺内,含泪卖包子,继续为自己攒养老钱。

养儿不孝,不如养猪。

父母最大的辛酸,莫过于省吃俭用却养出了“白眼狼”。

当你嫌弃父母时,不妨想想是谁给了你生命;

当你漠视父母时,不妨想想谁会永远挡在你身前;

当你抛弃父母时,不妨想想谁会不离不弃地陪着你。

除了父母,这世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愿意为你付出所有,哪怕生命。

古语有言:“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赡养父母是为人子女的基本责任,是人性中善良和感恩的体现,是对父母深沉爱意的回馈,容不得丝毫推脱和懈怠。

03

最好的孝顺

不是给钱,不是送礼,

而是做到以下四点

自媒体博主 @妈宝女小许 陪妈妈走出抑郁情绪的视频,看哭众多网友。

视频开始,她说妈妈被困在“妈妈”的笼子里太久了,妈妈变得不爱出门、不愿见人,对生活里的一切失去了兴趣,每天只是机械式地起床、做饭、发呆和睡觉。

妈妈告诉她自己曾想过轻生,因为放心不下她才选择活着。

她这才意识到原来妈妈已经病了很久。

于是她决定在妈妈身上花更多的时间,帮妈妈重拾生活的信心。

她开始担任妈妈的心理医生,每天都和妈妈交流,陪妈妈放声大哭,释放压抑许久的情绪,共情妈妈的敏感、脆弱。

用物质和爱重新滋养妈妈,为妈妈买花、带妈妈做新发型、买最贵的衣服、陪妈妈旅游,用自己接受的新思想去影响她。

这个女孩用一年时间由内到外地治愈了妈妈,她的妈妈肉眼可见地从自卑到自信、从悲观到乐观,从之前的患得患失到内核强大稳定,开始学会好好爱自己。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女儿的陪伴和孝顺。

爱孩子是父母的课题,孝顺父母是子女的课题。

生命是一场轮回,小时候是父母牵着我们,长大后应该是我们牵着他们。

谁都想过随心而欲“我愿意”的生活,谁都想去追求“我快乐”的自由,这无可厚非,但看着渐渐老去的父母。

在亲情面前,我们理应平衡好“我愿意”和“我应该”这两件事,多承担一些“我应该”的责任,日后才能少些“要是我当初……”的悔恨。

毕淑敏说:

“每个孩子都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有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都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顺父母要趁早,莫待双亲老白头。

最好的孝顺,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给钱,更不是回家时的礼物,而是做到以下四点:

1、请把好情绪带回家,多给父母留下笑脸

父母年龄越大,越是变得小心翼翼,尤其是和儿女同住的父母,往往都会看儿女脸色行事,生怕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惹儿女不悦。

回家前,请将所有的坏情绪留在门外,将好情绪带回家。

你的笑脸会让父母舒心,你的开心会让父母安心。

日常可以多和父母拍照,特殊的日子拍拍全家福,把笑容定格在照片里,给父母留下美好回忆。

2、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并支持他们

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子女的不孝,多是从成年后对父母的“不耐烦”开始的。

儿女长大后,思想、认知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远高于父母,可这不是子女傲慢的理由。

因为我们是踩着父母的肩膀才能站在高处,不应该领略过他们没看过的风景就嘲笑父母的落后。

凡事多站在父母的角度,父母学不会的东西,那就多教几遍;父母喜欢的东西,只要能满足,不妨随了他们的心愿。

3、任何时候都不要嫌弃父母,接纳他们的全部

都说人老了会有老人味,会有一些子女因此而嫌弃父母,不愿和他们接近。

可是孩子啊,你仔细想想,你小时候拉了、吐了,父母可有嫌弃过你半分?只有深切的担忧啊。

你要是觉得父母身上有味道,就常为他们梳洗,帮助父母把房间收拾干净,勤为父母洗衣换物。

更不要嫌弃他们的唠叨,父母也曾不厌其烦地回应你所有的童言童语和“废话”。

要像他们接纳小时候的你一样,接纳他们脸上的皱纹、佝偻的身躯和缓慢的动作。

4、定期陪伴父母,多给他们爱的关注

人老了,对物质已无所求,想要的,不过是儿女的多一点陪伴。

每天多和父母打电话、通视频,平时多回家陪父母吃饭、逛街、看电影、聊天、打麻将。

周末挑个好天气,带父母去周边游玩,看看不同的风景。

有钱有闲的话,也可以带父母去游览祖国大好河山。

了解父母的近况,多为父母普及新事物,为他们的生活留下爱的关注。

何为孝顺?

《人民日报》给出的答案是:

“父母孤单,陪伴为孝;父母贫穷,钱到为孝;父母生病,照顾为孝;父母唠叨,聆听为孝;父母脾气暴躁,理解为孝。”

孝顺就是看到父母的需求,用最契合的方式去满足,用行动诠释爱的温度。

来源:读书369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