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客机万米高空惊魂速坠,原来是“隐形保镖”闹罢工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13 05:02
商标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于梅君

主笔、视频制作:于梅君

想象一下:万米高空,你正惬意喝着饮料,突然警报大作:因增压系统出现故障,飞机急速下坠……这惊魂一幕,近日就发生在日本航空JL8696航班(波音738客机)上。这一事件,将鲜为人知的飞机“增压系统”推至大众视野,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惊魂!客机万米高空急降近8000米

当地时间2025年6月30日20时50分,日本航空JL8696航班(波音738客机),在从上海飞往东京成田机场途中,因增压系统故障触发警报,机舱内疑似发生减压状况。为保障乘客安全,机组宣布紧急状态并改降大阪关西机场,机上191人无一伤亡。

据悉,该航班于当日17时49分从上海浦东正常起飞,原定于当地时间21时47分到达东京成田机场,但雷达数据显示,在18时53分许,该航班原本位于超1.1万米的高空,在十分钟内突然急速下降至3200余米的高度,随后在19时50分落地。

据乘客描述,事发时,头顶的氧气面罩突然砸下来,机舱内压力急剧变化,耳朵里像有千万根针在扎,矿泉水瓶被压得严重变形,零食包装袋“砰”地炸开,薯片撒了一地。最恐怖的是失重感,飞机像自由落体一样往下掉,后来虽成功备降大阪,但吓得魂都没了,腿一直抖……

航班在飞行过程中,为何会出现如此急速的下降?资深机长陈建国表示,增压系统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出现故障,可能造成机舱内无法保持足够的空气压力,飞行员就需要当机立断,将飞机极速下降到3000米左右的安全高度。

增压系统:万米高空的“空气魔法师”

此次日航班机惊魂事件,让飞机增压系统这一平时鲜少被关注的关键部件,走进了大众视野。

《航空知识》杂志主编王亚南表示,民航飞机一般运行高度是八千到一万米左右,机外环境十分恶劣,空气稀薄、温度极低,如果客舱不做任何处理,人会迅速面临缺氧、失温等致命危险,而维持人类正常呼吸所需的海拔一般在三千米以下,为保证乘客正常生理需求,飞机客舱里都要配置增压系统,“说白一点,就是增加客舱的空气压力,这样可以保证乘客正常呼吸。”

想象一下,当飞机冲上万米高空,窗外温度直逼零下50℃,空气稀薄得像薯片袋里的残余气体,在这样的“死亡禁区”,人类连30秒都撑不过!但你却能舒服地窝在座椅里追剧、吃喝,全靠增压系统这个“空气魔法师”。

它像个超级智能管家,不仅把机舱气压稳定在海拔2400米左右的舒适值,还能把温度精准控制在24℃,不冷也不热!如果气压过低,就像把人突然丢进真空,体内外压力差失衡,就会引发减压病,严重时危及生命;如果气压过高,又会对耳膜、鼻窦等造成压迫,产生不适甚至损伤。

增压系统究竟是怎么工作的?简单来说,它就像个永不停歇的空气搬运工,发动机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先被空调系统“加工”成凉爽舒适的新鲜空气。

这些空气源源不断注入客舱,就像给巨型气球打气,通过专门的管道系统被输送到客舱的各个角落,为机上人员提供呼吸所需的氧气,并维持舱内气压。

当气压太高时,外流活门就会悄悄放走多余空气,始终维持黄金气压值。外流活门就像一个智能的气压调节阀,根据飞行高度、客舱气压等参数,自动调整开度,增加或减少空气排出,保持客舱气压稳定。

“隐形保镖”突然“闹脾气”怎么办

这次日航8696航班出事时,乘组简直上演了现实版《萨利机长》!他们只用10分钟,就把飞机从11000米的高空“瞬移”到3200米的安全高度——这相当于每分钟下降780米!为什么要这么拼?

专家表示,飞机的客舱增压系统,主要作用是保证人员在高空不至于缺氧,如果没有增压保护,人就像突然被丢进真空的金鱼,最多撑1分钟就会昏迷!

资深机长陈建国介绍,通常来说,飞机上的氧气可以给旅客提供15~22分钟的供氧,如果在平原航线,飞机可直接降至3000米安全高度;如果是高原或山区航线,飞机则需先下降到可以安全呼吸的高度,一般在4500米以下。等飞过高原或山区,再下降到3000米。

此时,气压和氧气含量都有了显著改善,氧气含量大约能达到地面的65% ,乘客能正常呼吸和活动,为飞机安全降落争取宝贵时间。

因此,当增压系统出现故障时,飞机上的座舱高度警告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提醒飞行员客舱气压出现异常。

飞机的增压系统通常还有备用模式和手动控制方式。在自动增压失效情况下,飞行员可迅速切换到备用模式,通过增压控制器继续调节客舱气压。如果备用模式也无法正常工作,飞行员还能通过手动操作外流活门来控制气压。

此次日航8696航班事件中,飞行员在收到增压系统故障警报、判断机舱内疑似减压后,迅速做出反应,将飞机紧急下降到安全高度,这是正确且符合应急操作程序的做法 。

从雷达图看,该航班最大下降率达到每分钟4500英尺(约1400米),在应急下降过程中属于正常的下降率 。当飞机下降到安全高度后,即使增压系统完全故障,人员也能正常呼吸,飞机也可以较安全地飞行。

你的“救命氧气包”从哪儿来

当飞机增压系统检测到气压异常(如本次日航航班)时,会自动释放氧气面罩,每个座位上方,都储备了12-22分钟应急氧气,覆盖90%紧急下降所需时间。

因此,飞机遇到紧急情况,看到头顶突然掉落的氧气面罩别慌,这是增压系统出故障时的“保命装备”。它们就像自带降落伞的小天使,在关键时刻守护你的呼吸安全!

飞机上的氧气供应系统主要由氧气瓶、分配管道和氧气面罩等组成。氧气面罩通过管道与氧气瓶相连,氧气瓶中的高压氧气在流出时会经过减压装置,将压力降到适合人体呼吸的水平,然后输送到面罩中,为乘客提供纯净的氧气。

在使用氧气面罩时,乘客只需将面罩罩住口鼻,正常呼吸即可。这些氧气面罩设有简单的指示装置,比如当有氧气流出时,面罩上的指示灯会亮起,让乘客清楚知道氧气供应是否正常。

虽然飞机增压系统经过无数次严苛测试,但就像手机偶尔会死机,再精密的系统也有出bug的时候。不过别担心!现代客机早已配备三重保险:自动控制、备用模式、手动操作,还有训练有素的机组人员随时待命。

航空专家表示,现代客机的增压故障极少造成灾难,只要机组按规程操作,乘客配合佩戴氧气面罩,安全可控性极高。近10年全球民航记录中,因增压故障导致的严重事故为0。

随着科技进步,目前新交付的波音787、空客A350已搭载新一代增压系统,配备实时激光传感器,微秒级监测舱压变化;人工智能预测,可提前30分钟预警潜在泄漏风险;设有局部区域隔离阀,即便发生泄漏,也可自动封闭故障舱段。

因此,下次坐飞机听到警报声,记得给自己打气:这些“隐形保镖”比超级英雄还靠谱!

知多一点

飞机速降,机舱会破裂吗?

当飞机速降、高空压力像坐过山车一样急剧变化时,机舱会不会像气球一样“砰”地炸开?乘客会不会被吸出舱外?

压力差与结构强度的“拔河赛”

其实,机舱会不会破裂,就像一场压力差和结构强度的“拔河赛”。哪边力气大,哪边就赢。

民航客机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机舱内外最大允许的压力差通常为大约0.6个大气压。这就像给机舱穿了一层“压力防护服”,如果压力差超过这个值,防护服就可能被撑破。

不过,现代客机可不是“纸糊的”,它们采用了“半硬壳式”结构,就像给飞机穿了一层“钢铁铠甲”。窗口采用多层聚碳酸酯材料,就像装了“防弹玻璃”,能承受数吨压力。以波音737为例,它的机舱在巡航高度可维持0.8个大气压,相当于把一座“移动高压锅”带上了天空。

1990年英航5390航班,因为风挡玻璃的固定螺丝松动,机长就像被一只大手拽了出去,半截身子都露在舱外。不过,机体并没有破裂,这说明合理设计的结构,可以抵御局部失效。

此次日航JL8696航班从万米高空急速下降,但机舱也没有破裂,再次证明冗余设计的有效性,就像给飞机准备了“备用铠甲”。

人体有被吸出的风险吗

如果机舱真的破裂了,人体会不会被吸出去呢?风险大小要分以下情况。

  1. 局部破损(如窗户):飞机在巡航时,时速可达900公里,如果窗户破了,气流就会形成“高速风洞”,如果你没系安全带,可能像被无形的手拽过去,但因为舱内压力高于外界,你不会完全“飞”出去,而是会被卡在破损口,比如川航3U8633航班中,副驾驶因为系了安全带,就没被完全吸出去。

  2. 大面积破裂(如机身):舱内压力会瞬间降到接近外界的水平,你可能会因为压力差被“拽”出去。但现代客机采用了“损伤容限设计”,就算局部受损,剩下的结构还能维持基本的完整性。

从设计到应急的“全方位守护”

为应对压力剧变的风险,民航构建了多层次防护体系,就像给你打造了一个“安全堡垒”。

一是增压系统冗余设计:双控制器,就像给你的电脑装了两个“大脑”,就算一个“大脑”罢工,另一个还能继续指挥。供气系统也是独立的,就像给你的呼吸装了两个“氧气瓶”,避免“断气”的风险。

二是材料与工艺创新,比如C919飞机采用了碳纤维增强树脂,就像给飞机穿了一层“轻便铠甲”,重量减轻了20%,抗疲劳性提升了30%。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就像在电脑里先“试穿”一下铠甲,提前发现潜在的弱点。

虽然民航业做了这么多努力,但你自己也得长点心,成为自己的“安全卫士”。比如全程都要系紧安全带,紧急情况下要听从机组指挥。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