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编自《生命·生存·生活——道家人生哲学智慧》代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生智慧及其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是“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最系统、最集中地体现为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
老子作为道家哲学的创立者和集大成者,围绕着如何治国的问题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许多关于领导者的自我认识和领导方法的思想。老子哲学也具有反向思考的特性,为中国传统辩证思维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虽然老子的书主要是给统治者,特别是给最高统治者看的,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建议统治者要改变思想方法,用一种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且要用不同的做法来解决问题,但是,老子的哲学是把治国和治身进行一体化思考的,因此,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是融通的。
老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道法自然”。“道”的第一层意涵是一种“无为”。比如,《老子》里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总之,就是不要去做很多人为的事,我们讲的人为的叫“伪”,统治者要顺着自然而为,不要去做“伪”的事情。
“道”的第二层意涵是某种更根本的无形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道是一种辩证的智慧。老子讲的辩证的智慧有两种。第一种叫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看起来是不作为,实际上这个无为,可能比作为的效果更好。老子要通过一种特殊的作为来达到“无不为”,所以这个“无为”就是一种辩证法,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要做得更好。第二种就是事物都有朝其反面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要学会反向思维。
从反向的角度来理解万物变化是老子的思想特色。我们知道,儒家和道家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表面上看,在历史上,儒家讲“阳”为主,道家讲“阴”为主,而且“阴”和“静”是一体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静”和“阴”的这种关系是到战国后期才形成的。道家在创始阶段根本没有“阴”跟“静”合在一起的说法,讲阴阳的时候,不是讲“阴”或“阳”,而是讲“静”。阴阳五行学说出来以后,儒家、道家的东西才结合在一起。直到道教诞生,才真正把“阴”和“静”结合了起来。
显然,老子关于“静”的思想和儒家的人为的努力观念差别巨大。在《周易》里面,儒家和道家有一个相同的思想,就是用阴阳来比喻天地。但是,按照儒家的思想,谁是阳位,谁便要主宰阴,君主就要主宰臣,就要经常命令臣民。然而,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正好相反,你的位置越高,你越不能高高在上,反而更需要告诉下面的人你比我更重要,否则就会失去平衡。就是说,统治者更要让人感觉不到其存在和威势。老子的思想和道教很不相同。道教要求以静制动,因为我们处在“阴”的位置。而老子则说,你本身处于阳的居高临下的位置,所以你实际上应该处在阴下面的位置来平衡,否则就会走极端。老子的辩证法中包含一种修养的方法,指向与“静”相一致的不突出、谦虚包容和不走极端的状态。
庄子也是道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哲学富于体验性和感受性,达至艺术审美的境界。他开创了一种以前一直在“老庄”名义下,真正意义上却仅仅属于他自己的虚无与自然的生命哲学。庄子是那种自得其乐的人,他不是隐士,只是不喜欢受条条框框的拘束、喜欢去领会大自然里有什么道理的人。所以,他讲“无用之用”有大用——给你一个大葫芦,你觉得没用,其实是有大用的。
从具体的角度来理解,庄子的道是一种价值观,即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平等的,都是个性化的,所谓个性化就代表平等。平等是什么?不是先确立一套或者一种价值观,让大家来接受、严格地遵循,而是每个人都作为自己的标准,这才平等。庄子反对绝对标准的平等,而坚持以相对标准取代绝对标准的平等。
庄子重视精神自主性,提出了游于逍遥的思想。庄子认为,人的价值就是要达到绝对自主的状态,否则便是在相对当中徘徊,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绝对,一定是要超越时空的,时空当中的东西不可能是绝对的。从时间上来讲,人是会逝去的,所以不可能绝对,逝去了还有什么绝对可言?从空间上来说,人也不可能是绝对的。人类那么渺小,不可能绝对。但是,悟道就可以使人体验绝对、悟到天人一体,此人就是绝对的。所以,庄子讲的逍遥,是达到绝对的状态。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怎样才能达到绝对呢?第一个办法是理解相对和绝对。要认清楚凡是有形象的东西、能看得见的东西,都是相对的,不可能是绝对的,绝对只能是道,不是实在的东西。第二个办法叫作“无待”,就是指一种精神观念的转换。这种转换,就是指自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方式,即保持个性化。我就是我,我不受别人的制约,不让别人的标准来要求我,我也不“有待”于任何外面的手段,如金钱等。你想逍遥,想成为真正的你,就不要受任何东西的支配。
从某种意义上讲,自主和逍遥的观念对应了现代人的心灵的自由观念。《庄子》里面讲的“无待”,主要是讲心灵的自由,而非肉体的自由,更多的是告诉人怎样去转变观念。如果一个人是更明白的,就会追求无我的境界。逍遥的人还要超越生死。成语“视死如归”就来源于庄子的思想。庄子说,我们人本来就没有生,所以也不会死。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气来的。生与死就是气的聚与散而已。无生无死,就是绝对的自由。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老庄”并称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老是老,庄是庄。老子讲到道的时候,和庄子的悟道有区别,老子更重视方法论。道是一种无形无象的东西,一种智慧,包括重视静、重视虚,都具有方法论的意味。“虚”也是对道的一种形容,这个思想对庄子有影响,也就是说,庄子在对“自然”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对道的把握上都受到了老子的影响。但是,庄子的价值观中有他自己很多的新发现和新发明。比如顺应自然,庄子把顺应自然解释得更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和老子的统治术或者领导方法在精神气质上有很大区别。
到了魏晋新道家,出现了以王弼与郭象为代表的新的思辨哲学。魏晋新道家的发展体现出融合智慧与德性、统一儒家与道家圣人境界的特色。通过对“言”“意”的名理和概念分析,玄学的思辨哲学将德性的形上学发展为崭新的形态。在这里,自然无为既是一种修养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极高明的智慧与至善境界,体现了魏晋人生哲学的诗意气质。
张立波教授是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的校友。他多年来在深入研究文化旅游的同时,也一直在精研道家哲学、管理哲学,对于老子、庄子、列子哲学的思考多有创见和独到之处。尤为新颖的是,作者把道家人生哲学置于生命、生存、生活三段论框架下加以阐释,以“无A之A”作为理解道家精神境界的支点,显示了对于道家哲学义理的独到思考功力。
书中不仅有对篇章结构、名篇名段的研读,而且有对经典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非常有趣的是,作者将对道家经典的精讲与一个个历史典故和现实案例相联系,蕴意深邃又妙趣横生,这在众多老庄哲学研究中是别具一格的。此书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雅俗共赏的哲学著作。我相信,《生命·生存·生活——道家人生哲学智慧》的出版和发行,是一件对生活在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现代人大有裨益的好事,各个层次的读者都可以从该书中获得哲学智慧的启迪,从而反思人生的妙趣。
《生命·生存·生活——道家人生哲学智慧》
张立波 著
ISBN 9787301356371
定价:119.00元(含数字课程)
相关图书
《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
张立波 著
ISBN 978730122057303
《新中道的企业管理哲学》
张立波、陈少峰 著
ISBN 9787301209042
编辑:衔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