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元机器人花21亿买下上纬新材的控制权,这事儿一出,立马成了科技圈的热门话题!一家成立才两年的机器人公司,凭什么这么大手笔?原来,这不仅是钱的事儿,更是智元想借着上纬新材的平台,快速站上科创板的大舞台。
这笔交易的核心很简单:智元机器人通过协议转让和要约收购,拿下上纬新材至少63.62%的股份,总共花了21亿元。交易完成后,上纬新材的老板就换成了智元机器人和它的创始人邓泰华。这家做复合材料的公司,摇身一变,成了机器人行业的“新玩家”。
交易的玩法也很直接。智元通过两家平台公司出手,先是花9.41亿元买了29.99%的股份,价格跟停牌前一样,7.78元一股,没占便宜也没吃亏。接着,他们再启动要约收购,增持37%的股份。为了稳住交易,智元还提前存了2.32亿元当保证金,等于把钱先摆桌上,告诉大家他们是认真的。
为什么要这么干?智元看中的是上纬新材的“壳”。这家公司已经在科创板上市,等于有了现成的融资平台。智元要是自己去IPO,排队审核得等好几年,还不一定能成。现在直接买下控制权,省时省力,还能立刻用上上市公司的资源,吸引更多投资。
智元机器人可不是普通玩家。创始人邓泰华以前是华为的高管,联合创始人彭志辉更是“华为天才少年”,名头响亮。他们的团队专攻“本体+AI”,做出来的机器人能干工业活儿,也能搞科研,还能当通用帮手。最近,他们刚秀了一款能轮子走、也能迈腿跑的双形态机器人灵犀X2-N,光听名字就觉得很酷!
资本也对智元特别青睐。公司成立才两年,已经融了9轮资,估值据说高达150亿元。腾讯、京东、高瓴创投、红杉中国这些大佬都投了钱,阵容豪华得像明星天团。这也难怪智元有底气花21亿来收购,背后有这么多金主撑腰。
不过,智元一口咬定这不是“借壳上市”。他们说,收购上纬新材是为了产业链整合,因为上纬做的复合材料能帮机器人做得更轻、更灵活。听起来挺有道理,毕竟机器人要跑得快、干活好,材料得跟得上。但市场里很多人还是觉得,这招就是曲线救国,借着上纬的壳,智元等于变相上了科创板。
这事儿放在整个机器人行业看,也不算稀奇。现在机器人企业都憋着劲儿往资本市场冲。7月初,云深处科技拿了5亿融资,清华系的星动纪元也刚融了5亿,还有银河通用直接创下11亿的单笔融资纪录。港股那边,极智嘉已经通过聆讯,准备上市;科创板这边,宇树科技也在摩拳擦掌,计划IPO。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急?因为机器人行业太火了!数据显示,中国占了全球机器人市场40%的份额,2024年市场规模470亿美元,到2028年预计能翻倍到1080亿美元。这块蛋糕,谁都想多咬一口。智元这波操作,等于抢先占了个好位置。
政策也在给这些科技公司开绿灯。科创板最近放宽了规则,专门为还没赚钱但技术牛的企业开了“绿色通道”。比如,市值40亿以上就能试试第五套上市标准,人工智能企业尤其吃香。智元这种高研发投入的公司,正好踩在风口上。
当然,收购也不是没风险。上纬新材的原股东得让出大半股份,智元的资金压力也不小。21亿的交易,光要约收购就得花12亿,智元还得继续找钱。不过,他们的股权设计很巧妙,创始人团队和投资人各占一部分,还留了募资空间,等于把风险分散了。
未来会怎样?智元会不会把自己的机器人业务装进上纬新材?上纬的复合材料能不能真帮智元造出更牛的机器人?这些问题,都得时间来回答。眼下,智元已经站上了新起点,至于能跑多远,咱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