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理解红楼梦导演了,如果她来演林黛玉,就不会被嫌不够漂亮了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12 15:04
代理记账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说起《红楼梦》,咱们中国人心里多少都有点情结,尤其是1987年版的电视剧,那真是几代人的记忆啊。林黛玉这个角色,书里写得那么灵动,那么让人又爱又怜,到了荧幕上自然是重中之重。陈晓旭演的林妹妹,忧郁的气质、诗意的眼神,真的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经典。

不过呢,当年剧刚播的时候,也不是所有人都满意,有人就挑刺说她长得不够美,没把林黛玉那种“天姿国色”的感觉完全展现出来。导演王扶林后来也说过,陈晓旭的气质是顶级的,但美貌上差了点火候。这话一出,大家就开始琢磨,要是换个更漂亮的演员来演,是不是就不会有这种争议了?

最近啊,网上又翻出了一个名字——董智芝,就是演过83版《西施》的那个美女。有人说,要是她来演林黛玉,估计就不会有人嫌美貌不够了。这想法挺有意思,但事情没那么简单。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1987版《红楼梦》的选角故事,尤其是林黛玉这个角色,看看陈晓旭是怎么脱颖而出的,董智芝又为什么会被拿来比较,顺便也说说导演到底是怎么想的。

先说说1987版《红楼梦》吧,这部剧的选角,简直就是个大工程。导演王扶林为了拍好这部经典,可是下了血本的。他在全国范围内搞了个海选,光是林黛玉这个角色,就有三万多人报名。这阵仗,搁现在都算得上是大手笔了。

选演员的标准也很明确,首先得长得像书里写的那样,其次才是演技。王扶林自己说过,林黛玉最难选,因为她得瘦弱、有诗人气质,还得艳冠群芳,同时又多愁善感、说话带点尖刻。这要求,搁谁身上都不好找啊。

那陈晓旭是怎么被挑中的呢?这事说起来还挺有戏剧性。她是辽宁鞍山人,家里是搞戏剧的,从小就学芭蕾舞,气质那叫一个出众。14岁的时候,她还发表过一首诗,叫《我是一朵柳絮》,这就已经能看出她有点文学天赋了。

1983年,剧组全国海选的时候,陈晓旭给王扶林寄了一封自荐信,信里夹着一张自己的照片,照片背面还写着她那首《我是一朵柳絮》。王扶林一看这信,觉得这女孩身上有股子特别的气质,和林黛玉挺像的,就把她叫来试镜。

试镜之后,陈晓旭进了剧组的候选名单。1984年,她还参加了剧组在圆明园办的演员培训班,接受了三个月的封闭式培训。这培训可不简单,从形体到台词,再到对角色的理解,全都得过关。培训结束后,她正式拿下了林黛玉这个角色。1987年电视剧播出后,陈晓旭的林黛玉火遍全国,成了无数观众心中的“林妹妹”。

陈晓旭的林黛玉为啥能成经典?说到底,还是因为她把林黛玉的那股子气质给演活了。书里的林黛玉是个啥样的人呢?曹雪芹写她“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是个病美人,但又带着灵气和才情。

陈晓旭的长相虽然不算惊艳,可她的眼神、举止,甚至说话的语气,都透着一股子诗意和忧伤。尤其是她演“葬花”那段,边哭边念诗,那种感觉真是让人心里一颤,觉得这就是林黛玉本人。

不过呢,剧刚播的时候,也不是没争议。有人就觉得陈晓旭不够美,没能完全展现林黛玉那种“艳冠群芳”的风采。甚至还有专家跳出来说:“林黛玉是江南女子,为啥要到东北鞍山去找演员?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还有人吐槽她的眼睛,说她有点“三白眼”,眼白太多,不够古典美人那味儿。可时间一长,这些声音就慢慢被压下去了。连大文豪曹禺都夸她:“从梅兰芳到现在,我看过十几个黛玉,以这个为最好。”这话分量可不轻。

王扶林自己也承认,陈晓旭的美貌确实比书里描写的差了点。他在采访里说过:“她唯一的缺点就是没那么漂亮,但气质更好。”这话听着挺实在,也让人忍不住想,要是能找到一个既漂亮又有气质的演员,那是不是就完美了?

这时候,董智芝就被人提起来了。董智芝是谁啊?她是1983年版《西施》的主演,演过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董智芝长得真挺美的,眉眼间带着一股子江南女子的婉约和灵气,身材纤细,气质也很出众。她在《西施》里的表现特别抓人眼球,那种宿命感、哀愁和忧伤,和林黛玉的调调还真有点像。

网上有些说法,说王扶林在看了董智芝的《西施》后,曾经动过心思,想请她来演林黛玉。不过呢,有传言说董智芝当时已经小有名气,而且拍《红楼梦》需要长时间培训和拍摄,她可能觉得自己的事业规划跟不上,或者年纪稍微大了点(她当时24岁,比林黛玉的设定年龄大了一些),就没接。还有一种说法是,观众觉得她很适合演林黛玉,但剧组最后因为年龄问题把她pass了。

这些说法到底哪个是真的,咱们没法完全确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董智芝确实是个很适合演林黛玉的人选。她的美貌和气质,跟书里的林黛玉挺贴合的。如果她来演,估计就不会有人挑刺说美貌不够了。

那问题来了,陈晓旭和董智芝,到底谁更适合演林黛玉?这事儿其实没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心中的林黛玉都不一样。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比一比,看看她们各自的优劣势。

先说外貌吧。董智芝的长相更符合传统意义上的“美女”,五官精致,气质婉约,眉眼间那股子哀愁,和书里写的“眉尖若蹙”很像。她的美是那种一看就让人觉得惊艳的类型。而陈晓旭呢,虽然气质没得挑,但她的眼睛确实有点“三白眼”,眼白多,五官也不算特别精致,跟古典审美有点距离。所以光论外貌,董智芝可能更占优势。

再说气质。林黛玉的气质是“风流灵巧”,既有娇媚的一面,又有脱俗的一面。陈晓旭的林黛玉偏清冷,忧郁中带着点孤傲,少了一点“风流”的味道。

董智芝在《西施》里的表现呢,则是既娇媚又脱俗,感觉更贴近书里的描写。不过气质这东西因人而异,陈晓旭的清冷也有人觉得特别符合林黛玉那种孤高自许的性格。

再看演技。陈晓旭虽然是新人,但她对林黛玉的理解特别深。她自己说过:“我觉得林黛玉肯定会成功的,因为她除了有丰富的诗人气质外,还很有创造性,比如‘葬花’这种行为,有一种独特的美。”她把这种理解带进了表演里,演得特别有层次感。

董智芝呢,虽然在《西施》里表现不错,但她对林黛玉这个角色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咱们就不知道了。毕竟演技这东西,不光看天赋,还得看对角色的投入。

最后说说年龄。书里的林黛玉是个十几岁的少女,陈晓旭演的时候19岁,正好符合这个设定。董智芝当时24岁,虽然也不老,但比起林黛玉的青春感,稍微成熟了点。这点上,陈晓旭占了便宜。

综合来看,董智芝在美貌和气质上可能更接近书里的林黛玉,但陈晓旭在演技和年龄上更有优势。而且陈晓旭的表演已经深入人心,成了经典,想超越她可没那么容易。

其实啊,林黛玉这个角色,远不止美貌那么简单。她是个很复杂的形象,外在有“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的描写,内在又有“心比比干多一窍”的灵性和才情。演林黛玉,光长得美是不够的,还得有那种灵气,能把她的诗意和敏感演出来。

陈晓旭虽然美貌上差点意思,但她用演技和气质把林黛玉的灵魂演活了。她的林黛玉不是个空有外表的花瓶,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才情的人物。尤其是她演“葬花”那段,边哭边念《葬花吟》,那种悲凉和诗意,真的让人动容。

董智芝呢,美貌是没得说,但她能不能演绎出林黛玉的灵性和才情,还真不好说。毕竟美貌只是林黛玉的一部分,真正打动人的,还是她那种多愁善感又尖锐聪慧的性格。

王扶林在选角的时候,肯定也纠结过。他面临的选择是:要一个美貌出众但演技一般的演员,还是要一个气质出众但美貌稍逊的演员?最后他选了陈晓旭,说明他更看重气质和演技,而不是单纯的外貌。

他在采访里说过:“选演员,首先要长得像,其次才是演技。”但在林黛玉这个角色上,他明显把气质和演技放到了第一位。因为林黛玉的美,不是那种惊艳四座的美,而是一种病态美、灵动的美。陈晓旭虽然长得不算顶美,但她的气质和表演,把这种美演绎得淋漓尽致。

如果换成董智芝来演,可能会在美貌上更符合观众的期待,但她的演技能不能达到陈晓旭的高度,还得打个问号。而且她24岁的年龄,确实有点偏大,可能会让林黛玉少点少女感。

1987版的《红楼梦》能成为经典,不光是因为演员长得好看,更是因为整个剧组的用心和演员的努力。陈晓旭的林黛玉,虽然一开始有人挑刺说她不够美,但时间证明了一切。她的表演打动了无数观众,成了几代人心里的“林妹妹”。甚至有人说,看了陈晓旭的林黛玉,再看别的版本都觉得差点味道。

董智芝虽然美貌出众,但她没演林黛玉,咱们也没法知道她会演成啥样。也许她会带来一个不一样的林黛玉,但能不能超越陈晓旭,真不好说。经典这东西,就是因为它的独特性才珍贵,陈晓旭的林黛玉已经成了标杆,后来的演员再怎么美,也很难动摇她的位置。

有人可能会觉得,董智芝没演林黛玉挺遗憾的。毕竟她那么美,又有演《西施》的经验,说不定能把林黛玉演得更惊艳。但换个角度想想,这也可能是她的幸运。林黛玉这个角色太深入人心了,陈晓旭演完之后,观众对这个角色的期待已经定型了。董智芝如果接了这个角色,可能也会面临巨大的压力,甚至会被拿来跟陈晓旭比较,弄不好还会被挑刺。

再说,董智芝的《西施》已经让她在观众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她没演林黛玉,反而让她的形象多了一份神秘感,也挺好的。

聊到最后,咱们得承认,1987版《红楼梦》的成功,不光是靠某一个演员,而是整个团队的努力。陈晓旭的林黛玉虽然美貌上有点争议,但她的气质和演技,把这个角色演成了永恒的经典。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