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汽车市场胶着,而海外仍有施展拳脚的空间。
7月10日,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汽车工业产销报告,上半年汽车销量达1565.3万辆,内销1257万辆,同比增长11.7%;出口外销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其中,包括了106万辆新能源汽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75.2%。
而在整车出口前十企业中,九家企业出口实现正增长,其中,奇瑞汽车稳居第一,实现出口54.8万辆,比亚迪追至第二,汽车出口量达47.2万辆,同比增长1.3倍。
(图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奇瑞是首批在海外建立工厂的中国车企之一,早在2002年奇瑞便以一笔10辆汽车的叙利亚订单为契机开始布局海外市场。手握着出海早、本土化高的优势,奇瑞在2021年承接了西方公司退出的市场份额,两年内出口销量翻了三番不止,进一步奠定了海外的市场基础和品牌声望。在国内油电大战还没打响的2023年,奇瑞便已在海外建立10个生产基地,遍及俄罗斯、巴西、埃及、南非等地区。
而作为后来者的比亚迪,近年来密集地推进产品、渠道和产能的建设与结合,以体系化的出海策略实现弯道超车。在欧洲、东南亚、南美及中亚地区,比亚迪均建立了工厂以保证产能。为了避免运力不足,比亚迪在2022年下单订购了8艘滚装船,预计全部投放运营后年运力超百万辆。
低价可争夺的国内市场份额见顶,每一个价格区间和品类赛道都挤满了自有车企品牌。在政府和行业进一步强调和整治汽车产业链内卷现象的时点,车企更需要海外市场来释放财务和产能的压力。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向九派财经记者表示,海外市场有新能源汽车需求,但是技术和产业链仍没有中国发展得如此完善和成熟,因此当前对于中国车企而言,海外依然有迅速增长的市场空间,有希望缓解汽车行业内卷的局面。
他指出,奇瑞、上汽和比亚迪能成为三大出海车企畅销海外,离不开核心技术、生产及销售网络和品牌声望的积累和沉淀。出海是中国车企的发展机遇,但也意味着它们将面临难以扎根的风险,不确定的关税政策、不平等竞争的产业政策以及不同的劳动力市场都可能导致投资打水漂。
九派财经实习记者 林婉娜 记者舒家奎
编辑 万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