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湿热,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你知道吗?一块香甜诱人的冷加工蛋糕,就可能暗藏健康风险。近期,有报道因食用冷加工蛋糕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罪魁祸首直指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产生的肠毒素。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提醒市民,夏季高温,冷加工糕点易受污染,需格外警惕此类食源性疾病。
1.冷加工蛋糕缘何高风险
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如土壤、空气、水)及人和动物体表(如皮肤、鼻腔、咽喉)的常见致病菌。冷加工蛋糕之所以风险较高,关键在于其原料和工艺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偏爱”富含蛋白质、淀粉的食物,熟肉制品、乳及乳制品、剩饭、糕点都是它的目标。“蛋糕的牛奶、奶油、黄油、鸡蛋等原料,恰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理想的‘营养基’。”该负责人指出,“更关键的是,冷加工蛋糕的制作,除了蛋糕胚的烘焙环节外,后续的裱花、装饰等核心步骤均属于冷操作,无高温杀菌过程。”
这意味着,如果原料本身携带细菌,或者加工环境、销售人员(尤其是手部有化脓性伤口或患有呼吸道感染时)操作不规范造成污染,细菌就可能在蛋糕上安家落户。加之成品通常在冷藏或常温下储存销售,一旦储存温度不当(处于20℃至37℃的‘危险区间’),细菌便会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大大增加食用后中毒的风险。
2.预防关键在源头与储存
“金黄色葡萄球菌本身的耐热性不强,但其产生的肠毒素却极其顽固,常规的蒸煮加热无法破坏其毒性。”该负责人介绍,这正是此类中毒的棘手之处。市民食用被肠毒素污染的蛋糕后,潜伏期通常较短,约1至9小时,便会突发剧烈症状。
据介绍,最典型且常见的症状是剧烈的恶心和呈喷射状的呕吐,患者常感到脑后部有压迫感,呕吐物中有时可见胆汁甚至血丝。同时,伴有腹部绞痛,部分人会出现腹泻和发热。虽然多数患者症状在1-2天内可自行缓解,但老年人、儿童及体弱者可能出现脱水、血压下降、虚脱甚至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不容小觑。
如何有效预防?该负责人建议: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严格履行主体责任,严控原料安全,加强加工环境卫生和人员健康管理(有感染症状者严禁上岗),确保冷加工环节规范操作,并严格控制储存温度与时间(制作后超过2小时必须置于4℃以下冷藏)。
对于消费者,首先要选对购买渠道,购买时选择环境卫生良好的正规商家购买冷加工糕点,远离流动摊贩的产品,从源头降低风险;其次,仔细查看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及储存条件要求,若发现包装破损、外观变色、散发异味,坚决不买;最后,购买后应立即按标签要求冷藏,并在保质期内尽快食用。切割分食时务必使用干净的工具,避免手直接接触糕体内部。
若不慎食用后出现剧烈呕吐、腹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保留剩余食物及包装,并及时就医,主动告知医生可疑食品的进食史,这对明确诊断和后续调查至关重要。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治钦
【来源:南充新闻网_南充新闻网_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