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个多月,余承东终于给了全网一个交代。
该来的还是来了,曾因“开车睡觉”引起全网热议的余承东,又一次因为回应冲上热搜。
时间回到今年5月26日,一段不到30秒的短视频,将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彼时,有网友上传了一条余承东在驾驶时“打瞌睡”的视频,并配文“华为智驾确实厉害,余总都敢开车睡觉了”。
视频中,余承东低头不语、双手未握方向盘,长达近20秒,直到有人靠近车辆按喇叭,他才抬头回应、摇下车窗致意。
在智驾争议甚嚣尘上的关头,余承东在驾驶时开小差的举动为自己招致了大量“华为高管带头违规”的质疑。
而时隔一个多月,余承东终于公开回应了此事。
就在昨天(7月8日)的“享界品牌之夜”上,余承东自嘲道:
“前段时间开车被拍,说我开车睡觉,那是大早上,我怎么可能睡觉呢?当时是在低头看手机。”
他还补充表示,当时旁边的人开着新款M9跟自己打招呼,他还以为是华为员工:
“降下车窗风大我也听不见,谁知道他就发到网上说我睡觉了,然后我就去自首了,我平生以来第一次进公安局自首,交了罚款、扣了3分。”
图源:上游新闻
紧接着,余承东话锋一转,直指一个更深层的行业议题——L3自动驾驶的合法化。
余承东表示:
“我们真的希望法律法规出台,我们可以真正实现智能驾驶L3到来,让大家可以睡觉,看手机。”
“如果出现问题,车就能自动靠边停车,然后安全带收紧给你勒醒,或者座椅按摩给你戳醒,不要睡死就行。”
在电商参考看来,问题的焦点其实不只在于“低头看手机”这一违法行为,而在余承东低估了公众对“人车关系”敏感性的认知。
事实就是,即便车辆已具备L2辅助驾驶能力,但法律并未赋予驾驶员可以“脱手脱眼”的自由。
就目前而言,我国采用的是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定义的自动驾驶技术分级标准,根据自动化程度分为L0至L5六个等级。
L0-L2为辅助驾驶,需人工全程监管;L3-L5逐步实现系统主导,L5为完全无人驾驶。
而国内量产的汽车,也大多停留在L2级辅助驾驶水平,无法完全完全接管。
从监管角度来看,自动驾驶一直处于高风险与高争议的交叉口。
今年4月,监管部门已明确要求各车企不得夸大宣传,禁止使用“自动驾驶”、“智能驾驶”等模糊术语;
强调L2就是L2——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不能“交给系统去开”。
而公众对余承东事件的放大,也是源于这种技术边界与法律边界之间的撕裂:
产品说得太聪明,行为却不受法律承认,企业人一旦越界,就可能成为“反面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昨晚的余承东,除了回应自首,还宣布了一则重磅消息:
智界和享界的独立车标来了!
要知道,自余承东提出“帮助车企造好车”的理念以来,华为一再强调自己是“Tier 1供应商”,专注于智驾、智舱等技术方案输出。
而“鸿蒙智行”作为品牌整合平台,则是链接华为与合作车企的桥梁。
但这一战略架构,在过去一年的实践中屡屡遭遇“现实打脸”——公众认知与企业定位之间始终存在落差。
问界是华为的?智界是奇瑞的?享界又是谁的?
此前,“五界”品牌在华为话语中并无统一标识,直到昨晚的“品牌之夜”,一枚车标终于让“各界归位”。
7月8日,余承东正式发布了智界、享界的独立车标。
新车标采用六边形设计,五界统一外轮廓,可无限拼接为宇宙图形——象征智能汽车生态的融合。
图源:微博网友
在电商参考看来,这枚车标其实更像是一次迟到的“宣誓”,是对公众关于“车到底是谁的”疑问的直接回应。
这一节点也许并不偶然。
在智界直播事故、问界产品定位争议、享界品牌尚未清晰之际,华为显然意识到:
若再不厘清品牌边界,就不仅会“误伤”自己,也可能让合作伙伴承压。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越来越需要一个可以识别、可以信赖的统一品牌体系。
与此同时,业内传言也开始发酵:智界可能脱离奇瑞,纳入鸿蒙智行体系。
虽然尚无官方确认,但从种种迹象看,华为有意将“智界”转向更加自主可控的轨道。
一旦成真,将意味着华为在智能汽车产业链上的角色从“协作伙伴”转向“主导者”。
从某种角度看,车标只是一个开端。
未来,“五界”要真正成为“鸿蒙智行”旗下的统一舰队,华为必须解决的不仅是视觉符号的统一,更要有清晰的品牌架构、清晰的传播机制、清晰的责任划分。
尤其是在智能驾驶快速演进、政策规范日益强化的当下,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必须伴随一次组织重构。
在“余承东看手机”的乌龙过去之后,留给行业的问题并未结束,华为车,不能只靠科技定义,还必须靠规则说话。
未来的智能驾驶,不仅要技术领先,更要边界清晰。
唯有如此,用户才能放心闭眼,品牌才能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