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沁
话剧《红色的起点》海报。 国家话剧院供图
少年中国,青春盎然,理想激荡,意气风发。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国家话剧院出品的话剧《红色的起点》在京上演。围绕党的诞生展开的一幕幕历史情境,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原著《红色的起点》有46万字,作者叶永烈从1988年就开始收集材料,经过10多年的努力才完成这部纪实作品。20多年后,主创团队将其搬上话剧舞台,参考了大量珍贵史料,综合运用话剧、诗歌、影像等多种表现形式,生动展现了1919年到1921年发生在上海的革命历史,还原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剧作选择了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作为整部作品的节奏点,以“大事记”的方式进行呈现。“北李南陈”骡车上探讨建党,陈望道柴房中翻译《共产党宣言》……这些故事像一棵大树伸向四面八方的枝丫,如果按照传统方式在同一个舞台上表现,需要调动大量资源,表现效果未必如愿,《红色的起点》巧妙通过第一人称讲述,像一条项链将历史的珍珠连缀到一起。为了让剧目更贴近年轻人,话剧在舞美和音乐设计上都加入了当代艺术元素。舞台视觉巧用几何切割效果,通过简约的线条和色彩凝练出历史空间,台上除了十几把黑色椅子,几乎没有其他道具和布景。围绕舞台的10块多媒体屏幕,以投影形式呈现历史场景,如同徐徐展开的画卷。
多媒体影像的巧妙运用让舞台时空得以延展,也丰富了整部剧的叙事方式。在表现五四运动时,屏幕上播出相关纪录片中的真实片段:旗帜、人群、飘舞的传单等画面交叠变换,营造真切的历史氛围;屏幕后方逸出的烟雾,配合着红色的灯光,正是“火烧赵家楼”的场景;随着屏幕上映出下雪的北京城,剧情已经转换到了新年一幕;在一条郊区小路上,一辆骡车慢慢地行进,来到了陈独秀与李大钊乔装打扮前往天津的场景。多媒体屏幕不仅参与戏剧叙事,并且与其他戏剧元素相互关联,共同创造新颖的审美意境。
虽然讲述的是大历史,但《红色的起点》最大的特点是“年轻态”。如主创所述,年轻演员与剧目中的主角几乎同龄,在演绎过程中青年演员身体力行地走近了英雄,信念感、使命感油然而生,对他们个人来说也是宝贵的成长。与此同时,剧作以新的技术形式、极具个性化的表现手法来讲述历史,演员通过用心用情的演绎将党的初心传播出去,能够感染更多今天的年轻观众。
台上的年轻人既是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等影响中国命运和进程的革命前辈,也代表了勇敢反抗压迫、立志救国的一代热血青年。当观众跟随剧中人物在大学的课堂上、会议的房间里、南湖的小船中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心中会有一团火焰被点燃,这火焰是对当年青春少年理想信念的由衷致敬,是对“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坚定信心。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0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