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合影
为有效推进“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的组织实施工作,确保参展作品的质量与艺术水准,根据展览办公室统一部署,专家调研组于7月5日赴上海市开展调研指导工作。作为展示全国画院系统创作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每两年举办一次。本届展览的专家调研活动于6月至8月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此次上海调研是“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第三专家组调研工作的首站。
调研会现场
此次调研专家组由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担任领队,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主任张楠、副主任陶宏为副领队;特邀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曾来德,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何加林,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董雷,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袁学军,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陈孟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陈风新,中国国家画院版画所原所长杨越,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主题创作研究所所长石峰,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陈家泠,上海中国画院艺委会委员杨正新,上海中国画院艺委会主任韩硕,上海中国画院艺委会委员张培成,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俞晓夫,上海中国画院画师马小娟,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上海中国画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 江鹏,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江梅,上海中国画院创作部主任鲍莺,上海中国画院理论部负责人张恒烟,上海中国画院办公室副主任董娜,上海中国画院理论研究员范奕彬等参与调研。
5日,专家组来到上海中国画院、上海雕塑油画院进行考察调研、指导相关工作。当日下午,在上海中国画院会议室召开了“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专家组上海创作调研会”。会上,江鹏、江梅分别汇报了两院发展现状及备展情况,刘万鸣作主旨讲话,陶宏介绍“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的相关情况。会议由陶宏、江鹏共同主持。
刘万鸣发言
刘万鸣在开场主旨发言中表示,本届展览作为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性权威展览,承载着呈现时代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使命。他系统阐释了中国国家画院作为承办单位所秉持的“经典引领,品格立院”学术理念:“经典引领”要求以代表国家民族形象、彰显时代气象的典范之作引领创作方向;“品格立院”则强调坚守“画品即人品”传统精髓,将家国情怀融入艺术生命,二者共同夯实学术根基。此外,刘万鸣指出,上海作为中国书画艺术重镇,其深厚“海派”文脉与创新活力具有示范意义——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油画雕塑院等人才辈出、成果丰硕。此次调研活动聚焦深入把握创作进程、实地观摩作品草图、了解艺术家创作构思、共同探讨主题深化与技艺锤炼路径等目标。他坚信通过凝聚全国画院系统合力,深化跨地域学术交流,必能将“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办成展现文化自信、赓续艺术薪火的艺术盛会。
江鹏发言
江鹏介绍了上海中国画院的基本情况,包括“一院两馆”独特架构、丰厚院藏以及近年来在带队伍、育人才,推动创作研究、展览展示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江鹏介绍了参加本届展览的筹备情况,他感谢专家组对上海中国画院创作工作的关心指导及肯定,表示将悉心听取专家组意见,以高水准创作展现上海美术面貌,凝聚画家力量,努力在“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中创造佳绩,推动中国书画从“高原”迈向“高峰”。
江梅发言
江梅介绍道,上海油画雕塑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以油画雕塑为主体的专业创作研究机构。新时代,上海油画雕塑院紧紧围绕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大局和上海城市文化建设要求,聚焦时代主题和人民需求,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推动美术创作和研究、展览展示、公共教育等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展现新作为、体现新担当。
陶宏发言
陶宏介绍了本届展览的相关情况和特点。他提道,“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国家画院、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广东画院、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协办,旨在鼓励和引导广大美术工作者创作更多艺术精湛、风格多元的优秀作品,集中展示全国画院系统创作研究成果。展览面向全国各级国有画院艺术家征集作品,作品类型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书法篆刻等,本次展览还新增了综合材料画种,丰富了展览的表现形式。展览着重强调艺术家独特的学术追求和个性表达,只要是2023年以来创作的作品,体现较高艺术水平,内容积极向上均可参评。展览将于2025年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展出作品750件左右(其中入选550件,特邀200件),广州展览结束之后,还将评选出200件优秀作品在国内及国际巡展。
此后,在持续三个多小时的调研工作中,鲍莺、俞晓夫逐一介绍了预送审作品草图和创作思路,专家组成员对作品进行点评,分别从主题、形式、技法、观念等各方面为预备参评作品提出建议和意见。会议最后,专家组成员分享了观摩感受,并对上海画院系统的画家提出了殷切寄语和期望。
曾来德发言
曾来德表示,上海作为近百年来的美术重镇,汇聚了众多书画界重要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当前全国书法院体系已基本建立,上海作为书画重镇在全国书法浪潮中也应与时俱进。同时他特别提出,在探索创新的同时,不可忽视传统根基,需培育具备深厚功底的代表性传承人。尽管老一辈艺术家为行业奠定基础,但年轻一代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一现象值得行业深思与重视。
董雷发言
董雷表示,今天看到的作品体现出上海中国画院和上海油画雕塑院老师们艺术上的深厚功力。作品有着很强的创新精神和勇于突破、敢于探索的面貌,这可能与上海作为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及海派艺术中兼容并包、开拓进取的精神实质有着内在关联。遗憾的是,今天看到的作品还不够多,希望上海方面能够动员更多的老中青艺术家,参于到本届展览活动中,期待看到更多更好的作品。
袁学君发言
袁学君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观摩感受:一是百年海派艺术具有深远影响力,如吴昌硕以金石入画,任伯年兼工带写,刘海粟、朱屹瞻、程十发等人开创大写意风格,引领了全国画坛,许多画坛逸事至今流传并延续;二是强调加强全国画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倡导团结协作,共同续写百年风华;三是建议推进展览筹备工作,尤其提到上海画院系统实力突出,应将馆藏精品,如任伯年、吴昌硕、刘海粟、程十发等名家作品在中国国家画院展出,通过专题展、文献展等形式提升海上艺术影响力,进一步凝聚全国画院画家的创作力量,在传承与传播中展现更大魅力。
何加林发言
何加林表示,上海中国画院在拟申报作品中展现出较强的整体实力,尤其是年轻艺术家们创作态度认真,作品各具特色、精彩纷呈,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昂扬的精神风貌,这也反映出画院系统在人才培养和创作引导方面的成效。此外,何加林还建议,希望未来上海中国画院与中国国家画院之间开展更深层次的学术交流,特别是策划举办一次具有文献价值的专题展览。该展览可集中展示老一辈艺术家的经典之作,同时涵盖后续几代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全面呈现上海中国画院的发展脉络与艺术成就。这样的展览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将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进一步推动海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陈孟昕发言
陈孟昕观摩后提出四点感受与建议:一是“海派”艺术深刻影响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海中国画院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成立的画院之一,历史底蕴深厚,名家辈出,体现出学术的高度与厚度;二是尽管目前两院队伍规模较小、作品数量有限,但所展作品在绘画语言、观念表达与艺术个性上展现出鲜明探索与独特追求;三是建议打好“名家牌”,充分发挥老艺术家这一宝贵资源的作用,彰显画院实力;四是建议上海画院系统争取更多资源,扩大征稿范围,推出代表历史积淀与当代探索的优秀作品。
陈风新发言
陈风新表示:“上海画院系统积极吸纳了大量年轻艺术家,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上海画坛应当重振其在全国的影响力。新一代艺术家们在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方面表现优异,此次我对上海的艺术生态有了极为深刻的体会。我认为,上海中国画院与上海油画雕塑院的作品展现出了更高的吸引力,有望在美术界重新确立其应有的学术地位。期待未来在全国各类重要展览中,能够见证更多来自这些机构的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精彩呈现。”
杨越发言
杨越表示,上海作为艺术重镇,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此次上海拟申报的展览作品特色鲜明,尤其在版画领域表现突出,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上海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重要发源地,曾涌现出众多标志性的版画大师,如鲁迅当年在此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对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引领作用。时至今日,上海版画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不仅传承有序,而且不断创新,展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年轻一代版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呈现出旺盛的创作活力和高水平的艺术成就,为上海版画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石峰发言
石峰认为,上海作为中国画创作的重要阵地,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在观摩“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参选作品后,他感到整体面貌丰富多元,既有对海派传统笔墨的继承,也展现出鲜明的创新意识,充分体现了海上画派兼容并蓄、多元共存的艺术特质,令人印象深刻。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希望艺术家们充分利用展前时间,进一步深化作品主题表达,提升艺术语言的精准度,力争打造更多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优秀作品;二是鼓励老一辈艺术家与青年一代共同参与展览,形成代际交融的良好格局,全面展现上海画院系统的学术高度与活力,推动海派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影响力。
陈家泠发言
陈家泠在发言中表示,本次展览应充分展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氛围,避免“千人一面”的同质化倾向,鼓励各地艺术家彰显地域特色与个性表达。他结合自身对海派艺术的深入研究,提炼出其精神内涵的三大特质:时髦(与众不同)、摩登(漂亮新鲜)、克勒(经典性),并指出这与上海融合“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深厚人文底蕴密不可分。在此基础上,陈家泠提出个人创作所追求的“五性”标准:引领性、创造性、经典性、高贵性与时代性,强调艺术作品应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体现时代精神与文化高度。他表示,将以“五性”为指引,努力创作出契合上海文化特质、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为展览增添光彩、贡献力量。
杨正新发言
杨正新表示,中国国家画院对“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的高度重视,为上海画院系统注入了强劲动力,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他坦言,过去画院在参与国家级展览方面存在一定认识不足和投入不够的问题,当前也面临青年画家队伍规模偏小、人才梯队建设滞后等现实挑战。为更好地应对挑战、把握机遇,他呼吁全院艺术家,包括老一辈艺术家,应齐心协力、积极参与创作与投稿,形成合力,弥补青年力量暂时薄弱的短板。他强调,此次展览不仅是一次展示平台,更是一次推动画院整体发展的契机,相信通过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上海中国画院必将在本届展览中展现应有的艺术实力与精神风貌,实现新的突破。
韩硕发言
韩硕表示,“此次刘万鸣院长亲自带队调研,充分体现了中国国家画院对‘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的高度重视,极大鼓舞了地方画院的士气,与以往展览级别不高、关注不足的印象形成鲜明对比。当前上海中国画院面临画家队伍规模偏小、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部分老艺术家因曾有退稿经历等顾虑,参与积极性有待提升。本届展览规格显著提高,并采取特邀等方式,为调动创作积极性提供了良好契机,相信在评委组织等方面也将更加完善。接下来,我们将积极动员健在的老一辈和中青年画家广泛参与,激发画院整体创作活力,努力推出一批高质量作品,推动画院艺术水平再上新台阶。”
张培成发言
张培成表示,刘万鸣院长亲自率专家组来沪调研,充分体现了中国国家画院对“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及上海画院系统的高度重视,作为画院画师,他深感荣幸与鼓舞。他在发言中感慨时光荏苒,同时也欣慰于画坛新老传承的有序推进。作为画院画家,积极参与画院系统的重要展览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应尽的光荣使命。无论本届展览是否特邀其作品,他都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征稿要求,认真构思、精心创作并按时提交作品。
俞晓夫发言
俞晓夫强调,“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为上海艺术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展示与提升平台。作为艺术创作者,他将积极响应,认真投入创作,按时提交高质量作品参展。同时,他也提出建议,希望上海中国画院和上海油画雕塑院的管理层高度重视此次展览,切实加强对艺术家参展工作的支持与组织保障。俞晓夫表示,应以此次展览为契机,全面提升上海画院系统的整体创作水平与学术影响力,展现新时代上海美术界的实力与风貌。
丁申阳发言
丁申阳表示,作为书法创作者和组织工作者,对本届展览将书法篆刻纳入特邀作品范畴感到欣慰。海派书画历来由一批德艺双馨、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家构成,传承其精神风范是当代书画家的重要使命。新一代艺术家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做到“师古不泥古”,共同推动书画艺术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
刘万鸣在总结会上表示,“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升级为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规格提升,是全国画院系统协同发力、打造高质量国家级艺术平台的重要契机。刘万鸣提出三点要求:第一,确保作品“高质量”是本次展览成功最核心的任务,期待上海画院系统后续进一步增加作品数量,尤其要充分发挥上海老艺术家深厚的艺术积淀与引领作用,同时积极调动青年美术家的创新活力,持续展现上海艺术创作的水平成果;第二,老艺术家是宝贵财富,其历经岁月锤炼、高度成熟的艺术造诣对提升展览整体品质与历史高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要求我们以真诚的尊重和关怀汇聚他们的智慧与力量,这是画院系统的优良传统和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三,本次展览是展现全国画院整体实力、发现培养青年才俊的宝贵平台,中国国家画院作为承办方,期待并需要各省市画院的全力支持与紧密协作,实现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有机融合与同台辉映。最后,刘万鸣特别指出,唯有全国画院系统团结一致,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特别是发挥好老艺术家的示范引领和青年艺术家的开拓创新精神,方能最终呈现一场令社会各界满意的高水平艺术盛会,共同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上海调研结束后,“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专家组将赴其他省份开展调研指导工作。
编辑 | 王 甜
摄影 | 吕高鹏、王 甜
制作 | 闫 君、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刘 晶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