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圈最近出了件新鲜事:中泰证券研究所的分析师周寒阳,辞职不干了,转身去搞教培了!这事在圈里圈外炸开了锅,大家都在议论,一个好好的高薪分析师,咋就跳槽去干教培了?这行可不是人人都敢碰的。
周寒阳,1994年出生,背景可不简单。他2012年同时被上海交大和同济大学预录取,最后选了交大的电气信息专业,现在还在复旦读MBA。他爸老周是上交所第一批“黄马甲”,在资本市场混了34年,妥妥的行业老兵。受他爸影响,周寒阳大学毕业后一头扎进证券行业,2018年从平安证券起步,2022年跳到中泰证券,专攻光伏、储能、氢能这些新能源赛道。那几年光伏行业正火,周寒阳赶上了好时候,赚足了红利。
可这两年,券商行业不好过。从2023年到2024年第一季度,证券行业少了2.2万人,压力大到不行。周寒阳在媒体采访里说了实话:研究所工作看着光鲜,其实就是一份普通活儿。每天加班写研报,业绩考核越来越严,工资还不如以前。干了7年,他感觉身心俱疲,索性辞职,换条路走。
他转行干的教培,不是普通的补课班,而是高端的科创辅导,专帮高中生搞自主招生和强基计划。上海的家长都知道,想进复交(复旦和交大),光靠高考裸考可不行。数据显示,去年70%-80%的上海考生靠综合评价(综评)进了复交,科创成绩成了关键。周寒阳的业务瞄准这块:帮学生设计实验、写科研报告、准备面试,一条龙服务。家长们为了孩子前途,舍得花钱,这行当“钱景”比券商强多了。
周寒阳自己也说了,教培的回报挺可观。他以前给买方写报告、跑路演,现在给学生做课件、讲培训,活儿差不多,但时间自由多了。想多赚点,就多排课;想轻松点,就少干点。对比券商动不动全国飞的节奏,教培简直是“自由人的天堂”。他说,教培的时薪让他这种“没见过大钱”的人都觉得挺震撼。
这事儿听着新鲜,其实不是个例。券商圈里转行的人多了去,方向五花八门。有人考公,有人卖保险,还有人开餐馆。比如天风证券的前首席分析师吴骁宇,金融圈的学霸,硕士毕业于美国本特利大学,干过湘财、民生、中泰等券商,履历亮眼。可他现在脱下西装,系上围 skirt,开了家汤馆,成了“吴老板”。他在短视频里调侃,以前研究股票模型,现在研究汤的味道,连选厨师都比写研报还认真。吴老板说,30岁前靠公司平台,30岁后得靠自己。他这转型,活得还挺滋润。
还有中信证券的前传媒首席唐思思,去年跳去卖保险了。网友开玩笑说,卖方分析师卖啥不是卖?浙商证券的施毅更夸张,直接跑非洲做美妆生意去了。金融圈的人,脑子活、能力强,换个赛道也能混得风生水起。更别提那些做自媒体的,比如开源证券的前电新首席刘翔,离职后靠知识付费和直播,两个月就赚了近百万。国金证券的前首席裴培,2020年辞职后做了“互联网怪盗团”,如今粉丝无数,视频点赞量杠杠的。
不过,金融圈不好混,不只是大佬们有感触,普通员工也一样。拿王哥来说,他在五线小县城的券商营业部干了十多年,合同到期后又换了家券商,结果赶上裁员。后来他转行去西安一家小私募做基金经理,干的还是主观交易。这行风险高,市场波动大,他笑称目标就是“让产品活着”。王哥心态好,把这行比成“代练”,业绩好坏全看市场表现。
还有刘姐,干了十多年券商,去年拿了“离职大礼包”。35岁的中年女性,转行找工作不容易,她阴差阳错当上了大学宿管。谁能想到,宿管比券商还轻松,工资也不差。刘姐说,这算因祸得福,日子过得比以前舒坦。
年轻人压力更大。阿宁,学财务管理的,受她当股民的爸影响,毕业后进了券商做前台业务。可现在券商生意难做,开个户都费劲,业绩考核压得她喘不过气。入职一年,她工资低得可怜,决定考公上岸。可考了两年没成,家里怕她心理出问题,托关系帮她进了上市公司做出纳。她一边上班一边继续考公,目标明确:逃离金融圈的内卷。
券商行业这两年真不容易。从业人员从2023年到2024年一季度,少了2.4万人。留下来的人得接着卷,离开的人各有各的路。有人说,金融圈转行像“八仙过海”,各有各的招。考公的、创业的、做自媒体的,路不同,但都在找新出路。
周寒阳的选择让人眼前一亮。他从金融圈的高压跳到教培,不仅抓住了上海家长的痛点,还干得风生水起。教培这行看着累,其实对他这种“卷王”来说,换个赛道就是换个活法。金融圈的经验,让他干啥都不怵。
这波转行潮,反映了金融行业的变化。以前券商是高薪代名词,现在压力大、钱少了,大家都得重新打算。有人选择稳当的公务员,有人搏一把创业,还有人像周寒阳这样,找到新风口。说到底,干啥都不容易,但只要找对路,总能走下去。
你说,这帮券商人转行,到底亏不亏?不好说。金融圈的经验是他们的底气,换个地方发光,未必不是好事。生活嘛,总得有点新花样。你觉得他们这波操作,哪个最让你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