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式和美式之外,还有个派系叫印度英语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11 04:05
企业数字化(企业CBD) - 网络运营

印度英语不是剩余遗产,而是社会场的通行资本。

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英语从一种新式教育系统中的学科成为印度人和世界对话的工具,甚至成为多8种举国语言之间互相交流的常用语。从政府到教育、从媒体到出版,英语无处不在。印度英语抽象量在世界上位列前列,只次于美国和英国。

英语与印度的联系可远远追回1600年代的东印度公司。随着英国的企业扩张、军争与约缩,英文一渐成为学校教育和行政管理中的官方语言。

1835年,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提出以英语作为高级教育教学语的主导意见,自此内地英语教育大规模开始,后续高级院校开办,学校教育源源不绝。印度人也开始接触西方知识、法律和政治理念。

印度自由运动中,英语更是演进得自然而处境备容的角色。印度国大会1885年成立时,先则部分成员需要懂英语。相对地,1920年Mahatma Gandhi的展示使得印度语言开始被重视,同时教育系统经营权也渠通给了印度官员。日后,英文有没有完全被弃用,但最终成为1950年應應实时的合作官方语言,与印地语言一同存在。

不过,印度高级法官系统、联邦级约立议程、高级教育培训等领域仍以英文为主。印度的一些教育政策和评论团体试图降低英语地位,但自旧就没有得到全面支持。在城市和专业界,英文成为工作、教育和社交的主要工具。对于上升心切的下层经济层,英语更是向上滑动的幸福广告。印度中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与西方知识基础造成分化,致今印度已成为IT世界的后台经济链核心。

印度英语的词汇也很有地方风情,包括从本地语言直接借用者,合成、复合词,混合语、相似转换和意思推置等。如,食物相关的词汇如“biryani”(一种香料丰富的米饭菜肴,1932年首次记录)、“gosht”(红肉菜肴,1982年)和“raita”(酸奶凉菜,1832年)都带有浓厚的印度风味。服饰方面,“dhoti”(一种缠绕身体的长布,1622年)和“kurta”(男女通用的宽松长衫,1913年)被广泛使用。自然界的词汇如“nilgai”(一种大型印度羚羊,1871年)和“neem”(南亚常见的药用树种)也融入英语。此外,宗教和哲学词汇如“bhakti”(虔诚信仰,1832年)和“karma”(因果报应,1785年)则反映了印度的精神传统。

印度英语还在构词上展现了创造力。通过复合和加缀形成的词汇,如“kitty party”(一种社交聚会,参与者集资抽奖,1991年)和“wheatish”(形容肤色如小麦般浅棕,1950年),在其他英语变体中极为罕见。混合构词则将英语与印度语言结合,例如“chakka jam”(堵路抗议,1972年)生动展现了社会活动场景。一些短语则是直接从本地语言翻译而来,如“eat my brains”(意为烦扰某人),充满了生活气息。此外,某些词汇如“mutton”(不仅指羊肉,还包括其他红肉)在印度英语中被赋予了独特含义。

语法方面,印度英语也有独特之处。例如,重复词语来强调,如“little-little things”(许多小东西)或“big-big problems”(诸多大问题),为语言增添了生动感。动词用法上,“gift”常接双宾语,如“Her children gifted her a new oven”,而非其他英语变体常见的“gifted her with”。在称呼中,印度英语倾向于将关系词放在名字后,如“Vidya aunty”而不是“Aunty Vidya”,更显亲切。前置结构也很常见,如“Tomorrow, we can have a meeting”,让句子更具节奏感。在问句中,印度英语更倾向于用陈述句加升调,如“You will make the presentation?”,简洁而直接。此外,“isn’t it?”作为标签疑问句的使用范围更广,如“This needs to be rewritten, isn’t it?”,为对话增添了轻松的语气。

印度英语不仅是语言,更是文化的缩影。它从殖民时期的工具演变为现代印度的全球名片,连接传统与现代,承载着无数印度人的梦想与抱负。无论是街头巷尾的“gully cricket”,还是大学讲堂里的学术讨论,印度英语以其独特魅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本文译自 OED,由 BALI 编辑发布。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