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10 22:37
优府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 网络运营部

本文转自:潍坊日报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看潍坊市农科院如何锻造现代农业“芯片”②

  □本报记者 刘杰

  夏日的潍坊大地,风里裹着果实的香甜。

  在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日前发布的两个公示中,潍坊市农科院选育的花生、小麦、大豆三个新品种“潍花25”“潍麦13”“潍豆28”以及与山东大学合作选育的“山大5号”拟入选2025年山东省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与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申报的“高油酸花生轻简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入选2025年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

  通过推广良种良法激活现代农业发展的活力因子,潍坊市农科院围绕农业科技领域“微笑曲线”的前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端技术模式集成和后端实用技术推广三端发力,形成了一批突破性示范性引领性创新成果。去年,共签署新品种、新技术成果转化协议18项,遴选出十大“硬核”品种和技术。

  以科技创新撬动农业现代化的未来,潍坊市农科院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聚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力开展科研攻关,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科研命题从生产实践中来

  “今年我们培育的番茄、茄子苗全部采用贴接嫁接育苗技术,一个嫁接工每天能多嫁接六七百棵苗。”寿光格顿育苗厂负责人范燕山喜笑颜开。他提到的贴接嫁接育苗技术,是潍坊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发的新技术。

  市场需要的,就是科研要做的。这是潍坊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杨晓东的科研理念。“作为山东省蔬菜产业第一大类作物,茄果类蔬菜生产几乎全部为集约化育苗,育苗需求量大,尤其是茄子生产,基本为嫁接苗,嫁接用工多,生产成本高。”

  针对茄果类蔬菜育苗生产需求,潍坊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发了茄果类蔬菜贴接嫁接技术,较传统的劈接方式相比,嫁接过程由“切5刀变2刀”,嫁接速率提高30%以上。“并且,采用贴接的嫁接口光滑平整,愈合快,减少了嫁接操作过程中的病害传播,嫁接成活率提高了两个百分点。现在,这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茄果类蔬菜育苗生产中。”杨晓东说。

  以科技“利器”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潍坊市农科院面向生产需求,探索农业科技前沿,自主研发适合全市、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技术,多项入选省、市主推技术。其中,“茄果类蔬菜贴接嫁接集约化育苗技术”“小麦茎基腐病综合防控技术”入选2024年度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桃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秋延迟潍县萝卜与早春西瓜高效轮茬种植技术”等6项技术入选2024年度潍坊市农业主推技术。

  在专业领域做深、做细、做强,潍坊市农科院从农业生产中凝练课题,把科技成果“写”在大地上。近年来,在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重点学科领域开展技术短板攻关,解决了一大批产业发展制约难题。比如自主研发的夏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有效提升了农户播种质量、水肥利用率、机械化作业水平,亩均可增产玉米32公斤,为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稳产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

  案头田头的“双向奔赴”中,一个个农业难点、技术问题的新突破正在孕育。目前,潍坊市农科院承担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玉米、花生、大宗蔬菜综合试验站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27项,市级项目28项。

  抢占标准“话语权”

  在潍坊市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花生试验示范田里,连片的花生长势喜人,肥沃的土地下,正生长着致富“金果果”。

  这里共育成潍花系列花生品种20余个,其中高油酸花生品种4个。为了加快高油酸花生品种的推广应用,针对高油酸花生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潍坊市农科院花生研究所开展了栽培技术研究,优化集成了高油酸花生栽培技术。

  经过测算,高油酸花生栽培技术比常规栽培技术平均亩增产荚果80公斤左右,种植成本减少30元左右。该技术于2023年获批发布潍坊市地方标准,目前在潍坊及周边地区累计推广300余万亩。

  标准是质量的基础,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潍坊市农科院坚持以标准化引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构建,不断深化农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力度,“十四五”以来先后研制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72项,累计实施省级、市级地方标准51项。在全市累计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7处,辐射带动全市标准化生产约95万亩。

  抢占标准“话语权”,潍坊市农科院通过抓牢产前、规范产中、做优产后,构建起全过程“标准链”,引领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标准引领育苗育种,筑牢前端生产根基。

  潍坊蔬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300万亩以上,每年种苗需求量大。针对基质制备、种子处理、成苗质量等集约化育苗关键环节,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先后成功研究制定了生姜、西瓜、西葫芦、芦笋、苦瓜集约化育苗技术规程等省、市地方标准10项。

  ——标准引领过程管理,规范产中技术应用。

  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只有通过制定和实施优质标准,形成质量硬约束,才能引导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此,牵头研制并实施了《秋早熟大白菜生产技术规程》等多项农产品生产标准,对产地选择、种植管理及收获环节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实现了产品质量的提升及生产稳定。

  ——标准引领品牌打造,助力产品“叫好叫座”。

  不断完善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标准体系,加快在潍坊特色农品领域标准建设,先后制定了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潍县萝卜产品规格》和市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安丘大姜》,并进行推广实施,升级了潍县萝卜、安丘大姜的品牌价值。

  激发科研新动能

  在昌邑市柳疃镇青阜村项目区,金黄的主色调中,到处是一片繁忙景象。随着最后一块麦田收割完毕,一年的丰收成果新鲜出炉。经过测算,亩产高达632.7公斤,创造了当地盐碱地小麦高产纪录。

  村里的一位老人说:“十年前,这里一亩地的小麦收成才二三百斤,遇上光景不好的年份,甚至颗粒无收。”为挖掘盐碱地生产潜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潍坊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于2017年启动滨海盐碱地小麦增产增效技术攻关,历时4年,研究集成创新“小麦茎基腐病综合防控技术”,有效解决了当地盐碱地小麦茎基腐病高发这一关键瓶颈问题。

  “盐碱地是一个特殊且复杂的生态系统,我们打破学科壁垒,土壤改良、遗传育种、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等多学科力量进行协同攻关,才集成了真正管用、有效的综合技术体系。”在潍坊市农科院院长袁柳天看来,创新是第一动力,合作是激发创新动力的重要催化剂。

  当前,科技创新呈现集聚化、融合化、协同化发展趋势,创新发展离不开平台支撑。为满足申报大型研究项目、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需求,潍坊市农科院建成了不同研究领域、技术类型、团队层次的公共平台——

  中国芦笋研究中心、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潍坊花生试验站以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玉米、花生、大宗蔬菜4个综合试验站、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站(潍坊)等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玉米、杂粮、盐碱地农业、果品和现代耕作制度6个综合试验站,山东省芦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3个省部级创新平台,潍坊市科技局重点实验室等20个市级创新平台。建有分子遗传育种、植物生理生态、植物病理、蔬菜生物育种等实验室11个。

  此外,潍坊市农科院还多次前往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山农大、北大农研院等高等科研院校(所)进行业务对接,积极“谈合作”“招项目”“引人才”,开辟了以项目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以增加农业科技服务有效供给为着力点,潍坊市农科院以科技为笔,在广袤的田野上绘就农业现代化新图景,奋力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