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科院职业经理人“当家”,公司权力制衡的经典案例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05 16:00
开说 - 企业数字化部

作者 | 深水财经社 乌海

旷日持久的电科院(300215)人事之争终于暂时落地。

7月3日,苏州电科院召开第六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这也换届后的首次董事会,据当晚发布的公告,原董秘袁磊被选为董是长,并兼任财务总监,总经理则由公司老将陈凤林担任,94年出生的原证代张悦焱升任董事会秘书。

但在第二股东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以下简称“中检测试”)提名董事仍然缺席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而与上次后者投了反对票所不同的是,这次中检集团未再发难,而是全部投了赞成票。

这届董事会成员的特点是所有董事和高管均没有一股公司股份,也就是全部是纯粹的职业经理人。

公司实控人胡醇则淡出管理层,标志着公司进入“无实控人直接管理”的新时代。

根据公告,第六届董事会9名成员中,原实控人、董事长胡醇的名字彻底消失。

这一变动早有预兆:6月11日第五届董事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胡醇便未出现在新一届董事提名名单中。

由于之前对于董事会人事安排,实控人和第二大股东中检集团矛盾激化,导致董事会换届一拖再拖,并且多次上演否决大战。

因此胡醇的退隐也很可能是与双方商量妥协的结果,在A股的民企控股公司中,实控人及其家族成员彻底退出管理层的情况是极少见的,所以无论如何胡醇此举也算是为了消弭双方的分歧,终结长达数年的治理乱局,做出了较大的退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老董事长胡德霖辞世后的首次董事会补选中,中检集团提名董事全部被排除在专门委员会之外,引发后者不满并投了反对票。

但是从这次专门委员会名单上,中检集团提名的韩健、石永波两位董事依然缺席,不过这次后者没有再提出异议,而是全部投了赞成票,这可能也是作为胡醇让出董事长职务的“回报”。

权力制衡是现代公众公司治理的精髓,而在A股中一股独大是普遍的,容易导致重大决策失误,中小股东权益往往是被忽略的。

电科院此次人事安排可视为A股公司治理的经典案例,胡醇退出管理层换取中检集团不干预日常经营,而中检集团获得两个董事席位确保重大事项的决策监督权。

像电科院这样,虽然有实控人,但是也受到第二股东的强力制约,然后双方进行协商统一,这样才能避免“一言堂”出现的决策失误。

本届董事会成员是6月11日第五届董事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确定的,6月27日这个提名获得股东大会通过,按照大部分公司的惯例,选出董事后的当天应该就召开董事会确定董事长、专门委员会及聘任高管。

但是电科院股东会开完并没有召开董事会,而是拖到了7月3日才召开,其中原因自然很清楚。

所幸是后来没再出幺蛾子,这次董事会选举全部顺利通过。

这届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最大的特点就是清一色职业经理人,无论是董事还是高管,均无一人持股,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首先是新任董事长袁磊,现年约46岁,投行出身,2024年1月加盟电科院历任公司董事会秘书兼财务总监,2024年6月升任董事会秘书兼财务总监,此次实现“董秘-财务总监-董事长”的三级跳,而其人自然是胡醇的鼎力干将,替代后者履行实控人的意志,当然其资本运作和财务方面专长,也能为公司后续在资本运作方面有所作为。

其次是总经理陈凤林则是公司“老将”,她出生于1980年,其自2002年7月就加入电科院,一直在研发、项目执行等具体经营层面发力。

而2023年被胡醇延请的外企背景的吉熙悦这次出局,其原因可能是公司也需要陈凤林来稳定公司经营和研发的基本盘。

新任董事会秘书张悦焱原来是袁磊手下的证券事务代表,出生于1994年,今年才30岁出头,也是金融投资机构出身,今年2月才入职电科院。

电科院在人事落定之后,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业绩稳定住。

自2022年以来,电科院的经营出现较大幅度的滑坡,2024年营收下滑到6.19亿,净利润为2200多万。2025年一季度营收1.07亿元,同比下降26.02%;归母净利润亏损1982.28万元。

更严峻的是,公司传统强项——高低压电器检测市场正被其他检测巨头抢占,甚至很多人才也被挖走。

但是电科院在国内高低压电器电测市场中,还是有很大优势的。

最关键的是职业经理人团队能否终结内耗,需证明职业经理人团队能比实控人更高效地协调两大股东利益。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