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山西频道
人民网记者 段思齐
“过去巡田靠脚力,现在种地看屏幕。”盛夏7月,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南唐乡云唐村的田野一碧千里,微风拂过,玉米叶沙沙作响。一旁,山西邦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邦正农业”)的职工张正涛握着遥控器,目送无人驾驶农机驶向田垄深处。
“这家伙自动化、效率高,维护也简单。解放出来的劳力,能更专注田间精细管理。”张正涛展示着遥控器上的操作界面感慨。说话间,无人农机正按预设路线精耕细作。
行驶在田间的智能农机设备。
全天监测预警、水肥一体化、无人机喷药、智能播种……在翼城县广袤的田野间,这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黑科技”,如今已成为农业生产的“标配”。昔日农民弯腰挥汗、靠经验耕作的场景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化大屏上跳动的数据曲线。
数据显示,翼城县已有6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覆盖万亩良田,46个智能监测点如同大地的神经末梢,将90%准确率的农情数据实时传回指挥中心。智慧农业正以科技之力重塑传统农耕,让希望的田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走进邦正农业的物联网控制室,负责人秦晶晶轻点鼠标,远程启动农田自动灌溉技术,让水源精准送达作物根部。“一个系统,农情尽在掌握。”他凝视着屏幕上的实时灌溉数据说,“精准作业让粗放变精细,产量、质量双飞跃。”
翼城县小麦玉米智能农场综合管理系统。
空中传来无人机的嗡鸣。“飞行员”张振华通过平板电脑发出“一键巡航”指令,搭载多光谱成像仪的无人机开始自动巡检。“虫情、草情、土壤墒情,瞬间精准捕捉。”他指着光谱分析图上闪烁的色块解释,“变量植保作业如同精准手术,哪里需药、用多少,一目了然。”
放眼沃野,从大田到大棚,从种植到养殖,5G、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步让管理更智慧、生产更精准。
智慧农业的效益正在转化为真金白银。翼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志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智能灌溉节水约30%,肥料利用率提升5%,生产成本降低15%,优质农产品产出率突破80%,累计助农增收超500万元。“这不仅仅是设备的升级,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质变。”
面向未来,智慧农业的蓝图正在延展。邦正农业董事长张正田计划深化校企合作培育新农人,引进无人驾驶系统优化产业链。王志刚则表示要打造智慧农业服务平台,为农户提供从技术咨询到产品销售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引进智能农机装备等尖端技术。
智慧农业系统。
当卫星遥感凝视每一寸土地,当云计算解析每一株作物的需求,翼城的田野正经历着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历史性跨越。在这片孕育华夏农耕文明的土地上,一场由数据和算法驱动的农业革命,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摄影:人民网记者 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