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文艺如何书写普通人的烟火人间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03 22:26
开说 - 企业数字化部

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超11亿人,其中短视频用户10.4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5.5%。由此蓬勃发展的网络视听文艺,成为时代的“文艺轻骑兵”,以光影为笔,以屏幕为卷,记录着时代的波澜壮阔,也书写着普通人的烟火人间。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期间,以“众心筑艺 时代共鸣”为主题的新大众文艺主题研讨会举行,各界代表就新大众文艺行业趋势进行研讨。


微短剧让普通人成为故事的讲述者

爱奇艺副总裁、总编辑王兆楠指出,大众文艺创作者的一直以来的传统就是深入生活、扎根生活,“我们所说的‘扎根’不再是少数创作者远行采风,而是全民参与叙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成为故事的讲述者。与之相比,过去创作者更像是候鸟,随着媒体的变化不断迁徙——从院线电影到网络电影,从电视剧到网络剧,主力军基本同是一批人。

但是微短剧的爆发彻底打破这种局面,目前全国十万家的微短剧相关企业,去年直接带动全国64.7万个就业岗位,各行各业普通人都在跨界成为讲故事的人。好故事本就藏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以及我们的生活里。现在这些故事正在被亲历者用鲜活的方式讲出来。”他介绍,爱奇艺前不久推出精品微剧“千步计划”、短剧大剧计划,自制电影“燎原”“爆前”大片等计划,就是给更多优秀的创作者创造第一次被发现的机会。

快手娱乐营销中心的总经理王正菲也注意到了大众文艺创意主体的迁移。“过去大众文艺常由中心化媒体主导,内容生产以生产者和消费者为主线展开。而今天新大众文艺正以普通人作为大主题,以平台机制、社区文化和内容技术为支撑,催生出去中心化、生活化、全民参与的新格局。她介绍,去年澳门回归25周年之际,快手星芒短剧联合创作者重磅推出《澳门故事》短剧,“此剧在平台的播放量超过23亿,这就是新大众文艺的魅力。”

大众的深度参与是当前传播的突出特征

无忧传媒的战略副总裁瞿涛指出,大众的深度参与已经成为文艺作品的突出特征。进行艺术创作没有人可以是一座孤岛,直播短视频作为集体文化的共鸣场,敏锐捕捉并表达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情感反映,从而形成社会情绪的集体大。过去的一两年从淄博的“赶烤”到“尔滨热”,从《我的阿勒特》到《黑神话·悟空》,在直播短视频的助推下,一种美食,一个景区,一本书,一款游戏都可以成为爆款,激发了大众文化的热情,带动多个城市文旅的复苏和回暖。

新大众文艺受科技变革的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科技变革则是大众成为文艺创作主体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新大众文艺受科技变革的影响之深、赋能之强前所未有。”王兆楠指出,“电影、电视的诞生都是技术革命和大众需求的结合。今天移动互联网加上智能手机,催生了竖屏微剧这种全新的叙事艺术,AI等全新技术让创作者如虎添翼,也让用户体验全面升级,文旅、科技已经成为像灵魂伴侣一样的深度融合。”

科技进步让创作者藏在心底的创意破土而出。生成式AI正在从生产工具进化为创作助手,它可以分析剧本、构思情节、设计角色、生成场景、制作宣发海报,包括宣传短视频。“去年我们两千万张海报和64万条短视频都是基于生成式AI完成的,AI的大规模应用让创作的门槛一降再降,让普通创作者来说AI成为一个人、一个团队很多奇思妙想都可以降低成本,高效率实现,让灵感创意不再因为成本而淹没。”王兆楠介绍。

快手可灵AI产品及运营负责人李杨则以实例具体讲述了当下AI对于创作者的助力作用。据介绍,目前已经有超过两千万用户参与了可灵的创作计划。一周前刚刚发布的全球首部AI故事集《新世界加载中》,就是可灵与国内新锐的视频工作室共同创作的,“总导演是一个1997年出生的小伙子,之前也有一些拍摄的经验,现在已经全面转向AI创作。”

李杨介绍,在与AI的合作中,专业创作者的优势在于除了有很好的创意表达和专业能力以外,还知道如何和AI工具磨合,如何用AI扬长避短。“坦率地讲,目前AI技术发展还不成熟,我们还需要一定的技术能力才能更好地使用AI。”

AI并不完美,但AI的成长可谓突飞猛进。“可灵大模型去年还是1.0的版本,今天已经是2.1版本了。模型从稳定性、语义遵从性包括动态幅度、动态质量、美感都有非常大幅提升,很多导演和短剧创作者已经尝试用可灵AI。有个做短剧的朋友跟我说‘我终于用上你们的大模型了’。他说他之前要去横店拍大场景的镜头,还要借场景、蹭人家片场还要找人,现在用可灵AI花了大概十几块钱抽卡,就抽到非常满意的那种宫殿全景和宏大的战争场景。”这也让李杨更有信心:“AI工具给大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创作表达的方式和工具,而且我自己也比较看好未来AI还是能带来新的创作平台,甚至消费平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祖薇薇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