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机器人百万台交付,电商巨头AI供应链竞赛加速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03 22:24
优府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 网络运营部

在远离日本东京繁华市区的千叶港,隐藏着一座占地超过12万平方米的物流中心,这里宛如一座巨大的“物流蚁巢”。在这座由亚马逊运营的物流枢纽中,约2600台机器人如同勤劳的蚂蚁,在楼层间穿梭搬运货架,而人类员工则扮演着“系统协作者”的角色,与机器人共同协作,每天高效处理约60万件商品的进出库作业。

这座亚马逊千叶港运营中心,不仅是亚马逊在亚洲的重要物流基地,更是其测试“人机共生”新模式的试验田。作为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在这里探索着人与机器协同工作的全新边界。

尽管将机器人应用于仓储物流分拣工作已不是新鲜事,但亚马逊在推进机器人与人类协作方面,却展现出了既大胆又谨慎的态度。据亚马逊全球机器人业务负责人Xavier透露,自2013年首次部署1000个机器人以来,亚马逊的机器人数量已实现了指数级增长,最近更是向日本的一个运营中心交付了第100万台机器人。

当被问及是否会向第三方公司销售机器人时,Xavier给出了明确的答复:“对于我们的机器人部门来说,亚马逊本身就是如此庞大的客户,因此我们目前只专注于满足亚马逊自身的物流需求。”这一策略使得亚马逊能够集中资源,专注于提升自身物流效率,避免业务分散导致的资源损耗。

与亚马逊不同,国内电商巨头如京东和字节跳动,在机器人领域的策略上显得更加开放。京东物流推出的“智狼货到人解决方案”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售,而字节跳动的机器人团队也正积极推进量产,以服务于抖音电商仓等内部业务。这些举措表明,电商巨头们正通过精细化管理供应链与物流领域,来构筑新的竞争壁垒。

在亚马逊机器人的制造模式上,“协同”成为其显著特点。Xavier表示,自13年前推出机器人业务以来,亚马逊就非常注重系统的长期可靠性和集成一致性。为此,亚马逊将制造环节与设计环节紧密结合,让设计团队与制造团队在同一地点工作。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设计与制造的效率,还使得亚马逊能够几乎全部实现本地零部件采购,从而确保组件类型的反馈与制造团队的高效协作。

在技术研发上,亚马逊机器人展现出了务实的风格。Xavier介绍称,亚马逊最近推出的新生成式AI基础模型DeepFleet,其焦点在于协调大规模移动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包括用于搬运大型库存的Hercules驱动装置、用于单个包裹移动的Pegasus,以及能在开放空间中移动和操作的自主机器人Proteus。未来,随着系统间互操作性的提升,DeepFleet或将应用于更多场景。

在机器人系统的发展上,随着亚马逊第100万台机器人的交付,系统的复杂性也在不断提升。Xavier回忆道,最初亚马逊只有三种系统,后来逐渐引入了机械臂、分拣系统、识别系统等各类核心系统。其中,最新推出的Vulcan是一款具备触觉感知的机器人手臂,它的造价不菲,但能够感知并操作物体,为亚马逊的物流作业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尽管大语言模型在人工智能领域备受瞩目,但亚马逊对其态度保持理性。Xavier认为,在物理世界中,不能仅依赖大语言模型,因为它不理解物理世界。因此,亚马逊的思路是结合多个系统,而非依赖单一模型。例如,在研发Vulcan手臂时,亚马逊就开始收集触摸、压力和力矩数据,这些数据将为其他领域提供参考。

在业务边界和未来方向上,亚马逊机器人的选择同样清晰。Xavier强调,亚马逊机器人部门目前只专注于满足内部物流需求,暂不对外销售机器人系统与产品。这一策略使得亚马逊能够集中精力提升自身物流效率,同时避免业务分散可能带来的风险。

在人形机器人等领域,亚马逊的探索则保持着长期视角。Xavier透露,亚马逊在人形机器人方面进行了投资,并在运营中测试人形机器人。然而,他强调双足机器人作为复杂系统仍处于早期阶段,亚马逊关注的是移动性和操作能力的结合,而非单纯追求形态上的创新。

对于曾尝试收购的iRobot,Xavier也厘清了业务边界。他表示,iRobot是消费类机器人,而亚马逊机器人部门专注于工业机器人,两者聚焦的领域截然不同。尽管同属亚马逊,但两者在技术和业务上保持着相对独立性。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