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新农人:“会种地”也要“慧种地”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03 16:44
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科学随笔·我见AI】

  作者:杨海华(苏州城市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在蔬菜大棚里,我见到了表弟小华。这位昔日企业技术员,如今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新农人”。他种植的番茄有儿时的味道,自产自销,销量在整个菜市场独占鳌头,靠着20多亩菜地,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你之前也没种过蔬菜,现在咋种这么好?”我好奇地询问。他笑着说:“现在种菜都用AI助手,有问题直接问它就好。”说着,他向我展示大棚里的智能温控系统,手机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土壤墒情数据。“像青菜叶子发黄,我只要将问题和实拍照片上传到手机AI软件,系统眨眼间便会结合本地气候与土壤数据,给出包含疏水控肥、病虫害防治等在内的‘诊疗方案’,简直就是‘农业医生’”。

  小华感慨,以前他只能向附近经验丰富的农户请教,人家未必倾囊相授;农技专家上门又要等两三天,现在AI能“随问随答”,种地像有了“家庭保健医生”。

  我问:“那有没有AI答不了的问题,或者答不准确的时候?”他直言:“AI有不准的时候,有次按AI步骤施了肥,结果菜全‘烧’了。所以,不能完全依赖AI,还得要有科学的农业知识和长期积累的种植经验。”他还说,现在区里成立了乡村振兴学堂,既教他们如何正确使用AI,也经常邀请农技专家传授农业知识和技术,甚至直接到田间地头答疑解惑。小华的专业成长经历生动展现了现代农业发展——新农人需要AI科技、农业知识与农耕经验的深度融合。

  目前,AI已贯穿现代农业生产与销售的全链条,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力量,为新农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最近,笔者在开展一项关于青年职业农民的调研时发现,一些现代化农业园区已经用AI图像识别技术实时监控农作物生长,包括土壤墒情、病虫害情况和营养状况等,发现问题立即预警并提供解决方案,比人工巡检更及时准确,能让农人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有效减少损失。苏州市推出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AI助手,为对气象敏感的经济作物提供包括灾害预警、田间管理和采摘指导等多方面、精准化建议,帮助农户科学安排农事活动。这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降低了因天气变化带来的损失和风险,为特色农产品稳定生产与品质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AI能优化流程实现精准控制,提升农产品质量稳定性并减少浪费。在农产品销售领域,AI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新农人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及消费者偏好,从而精准定位产品,制定合理营销策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无人驾驶拖拉机、智能田间管理机器人、AI模拟农场体验平台、售卖农产品机器人……在AI技术强力赋能下,现代农业正迈向更高效率、更具智能、更为可持续的发展新境界。

  诚然,AI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正深刻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让农业生产与销售更加科学、高效,让新农人从繁重体力劳动与传统经验束缚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与精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但需要强调的是,尽管AI技术展现出强大的监测、分析和决策功能,但我们仍要认识到,它只是辅助工具,不能完全替代农民的经验判断与田间实践。

  从技术层面来看,农业AI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数据是AI发展的基石,农业生产数据分散在农户、农业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政府等多个主体,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共享机制,数据采集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进而制约了AI模型的训练效果。没有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撑,AI的农业应用就如同无本之木,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再比如,农作物种目繁多,我国各地区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巨大,病虫害种类繁杂且变异速度快,这对AI模型适应性与精准性提出了极高要求。目前,许多农业AI应用仍处于试点阶段,在大规模农业生产应用中难以稳定、可靠地运行。在一些复杂的农业环境中,智能农机可能会出现故障,AI对病虫害的识别也可能出现偏差,这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

  同时,过度依赖AI还可能导致新农人自身技能和经验的退化。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过程,AI虽能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但实际操作中的一些细微差别和突发情况,往往需要新农人凭借农业知识和经验来应对。如果长期过度依赖AI,新农人可能会逐渐失去对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敏锐洞察力与判断力。

  笔者认为,基于这一共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应加大对农业数据整合、技术研发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投入与支持,新农人也应在借助AI技术的同时,重视自身农业技能提升与农耕经验积累。理想的现代农业,是让AI的精准分析与新农人的田间智慧相互印证——既用传感器监测墒情,也凭手感判断土质;既参考市场预测模型,也结合老农的“看天”经验。这种AI技术与传统经验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通过AI重新“破译”农人与土地融合的新密码。

  “让技术扎根土地,让经验对话未来”,或许就是新时代农业文明的最佳注解——在AI科技助力下,新农人依然保持着对土地的敬畏,让每一次播种与收获,都闪耀着技术理性与农人智慧的双重光芒。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3日 16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