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注意!经常看这类“早教视频”,孩子感统能力会越来越差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03 16:34
资质办理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不少家长觉得,让孩子看一些早教视频,既能让孩子学东西,自己也能放松一下,简直是一举两得。

但并不是所有的早教视频都对孩子有益,最近平台上出现了一些教孩子颜色认知的视频,打着早教认知的旗号,播放一些侵蚀孩子大脑的内容:

小鸭子喝了彩色饮料就变颜色,画面里动物随意变形、场景频繁切换,满屏都是高饱和度色彩——

这些看似在教孩子知识的内容,其实藏着让孩子上瘾、扰乱认知的危害,正在悄悄破坏孩子的感统能力。

1

多个维度 损害孩子感统能力

01 混乱画面打乱前庭觉平衡

孩子的前庭系统在发育中,需要通过稳定的现实场景来建立平衡感,比如看妈妈走路、自己爬楼梯等。

这种早教视频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每2-3秒就切换场景,动物变形,颜色突变,孩子还没看清这个画面,就立马被新的画面所吸引。

长期被混乱画面影响,前庭觉会陷入信号紊乱,导致孩子视觉追踪困难,大脑无法有效处理信息,时间一久就容易出现走路不稳、容易摔跤、晕车晕船等问题。

02 单一刺激削弱触觉与本体觉发展

在现实世界中,孩子可以通过玩积木,感受硬度和质感,在跑跳时可以感受身体重力的变化,这些玩耍的过程,也是感统能力在悄悄发展的过程。

这些早教视频只能传递给孩子单一的视听刺激,无法与孩子互动,只能长期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身体得不到足够的活动和触摸体验。

时间一久,孩子会变得触觉敏感、本体觉迟钝,比如不爱穿新衣服、怕沙子、不知道自己力气多大,拿东西总掉等。

03 声音设计混乱阻碍听觉能力

现实中的声音是渐进而且富有变化的,比如说话声,下雨声,这些自然的声音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听觉认知。

而这些早教视频为了制造吸引力,会使用一些忽大忽小的音乐,还有不自然的机械配音,过度刺激孩子的听觉神经,容易出现感统失调的问题:

要么听觉敏感,对一些正常的声音感到恐惧;要么听觉迟钝,对一些声音反应迟缓,甚至还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

04 虚假场景阻碍感官整合能力

视频里的苹果不会散发果香味,也摸不到小狗毛发的触感,所有场景都是经过剪辑的虚拟信号。

而感统能力的核心,是大脑对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信息的整合。

孩子长期接触这种脱离现实的虚假场景,容易混淆屏幕信息和真实感受,导致大脑在处理现实信息时出现障碍,比如看到真实的小狗,却不知道该怎么互动。

2

感统受损的信号 家长不要忽视

给孩子看过类似的早教视频的家长要注意了,如果孩子出现了下面这些日常行为,要多多留意:

平衡差:走直线总歪歪扭扭,玩滑梯不敢自己下来

专注力弱:做游戏、写作业5分钟就走神,很容易被小动静吸引

情绪敏感:一点小事就哭闹,尤其对突然的声音、光线反应激烈

动作笨拙:穿衣服总穿反,扣扣子要费半天劲,拍球接不住

……

这些信号不是“孩子还小”的正常现象,而是感统系统在“求救”。

如果放任孩子继续观看,在感统发育的关键期长期被视频刺激,后续纠正就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

3

家长这样做 助力孩子的感统成长

1. 用真实互动替代视频输入

利用看视频的时间陪孩子进行游戏互动:

触觉:让孩子摸不同质地的物品来加强触觉感知,比如毛绒玩具、光滑的石头、粗糙的麻布……

前庭觉:让孩子轻轻荡秋千、让他在垫子上翻滚,感受身体的空间变化

本体觉:鼓励孩子自己拿勺子吃饭、搭积木,锻炼身体的控制感

2. 把控孩子观看视频的质和量

2岁以下尽量不看,2-3岁每天不超过15分钟;

选择一些画面稳定、节奏缓慢的内容,在看视频时陪在孩子身边,边看边互动:“你看这只小猫在跑,我们也学小猫走一走好不好?”把屏幕信息结合到真实动作中。

3. 抓住感统发育期,强化感官联动

3-6岁是感统训练的关键期,每天花20分钟做这些事:

爬:让孩子在地板上爬,锻炼肢体协调;

跳:在地上贴纸条当障碍,让孩子双脚跳过去,提升平衡能力;

抛接:用软球和孩子玩抛接游戏,训练手眼协调与反应力。

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能让孩子的感官在真实互动中相互配合,比任何早教视频都更能打好感统基础。

别让“图省事”的早教视频,影响孩子的感统发育。

孩子的感官需要触摸真实的世界、感受真实的力量,才能在成长中稳稳发展,这是比屏幕里的知识更重要的成长根基。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