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姜振军)7月1日,“烽火戏韵丹心永铸——红色淮剧专题展览”在位于盐城市聚龙湖畔的江苏淮剧博物馆开幕。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旨在通过展示红色淮剧的发展历程与艺术成就,重温烽火岁月里的艺术华章,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淮剧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江淮文化的艺术精髓,铭刻着新四军与盐阜人民的鱼水深情。本次展览共分为三个部分,全方位展现淮剧在抗战时期及新时代的发展脉络。第一部分“烽火淬戏”,详细讲述了抗战期间新淮戏改革的背景及内容。1941年,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并发起“新文化运动”,盐城汇聚了大批文化界人士,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文化中心。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的成立,更为抗战艺术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之后,淮戏进行了新题材、新形式、新曲调三方面的改革,催生了“新淮戏”,使其成为宣传抗战、动员群众的有力武器。
第二部分“铿锵红韵”,聚焦新淮戏改革及推广进程中涌现的成果。1943年至1944年,新淮戏创作迎来空前繁荣,两年间涌现近70个剧本。展览着重展示《照减不误》《渔滨河边》《刘桂英是朵大红花》《白毛女》四部经典作品。《渔滨河边》成为淮剧音乐现代化的典范,《刘桂英是朵大红花》开创了新型戏剧范式,《白毛女》则以盐阜乡音重构经典。这些作品凝聚着众多文艺工作者的心血,他们以文艺为武器,为革命事业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步入新时代,江苏省内外各淮剧团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展览第三部分展示了《送你过江》《芦荻知秋》《唢呐声声》等一批红色题材的优秀剧目,呈现了红色精神在当代舞台上的新光彩。同时,淮剧还通过进校园、进社区、进商圈及数字化建设等多元化传播方式,实现在当今社会的有效保护和创新传承。
“淮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穿越时空的红色基因,记录着新四军战士在盐阜大地浴血奋战的可歌可泣历史。”开幕式上,盐城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刘小清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书龙分享了他对红色淮剧的感悟,强调红色淮剧是淮剧人对艺术的坚守,更是对革命精神的礼赞。
开幕式现场还举行了藏品捐赠仪式。刘小清与王书龙将各自珍藏多年的藏品捐赠给江苏淮剧博物馆。刘小清捐赠了抗战时期的淮剧化妆手册和秧歌舞教材,王书龙捐赠了现代淮剧《送你过江》中的演出服装。这些带着历史记忆的藏品,将成为红色淮剧故事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见证。
“此次展览是对红色淮剧的一次全面梳理与展示,让观众能够循着红色旋律,深入了解淮剧与抗战历史的紧密联系,感悟革命先辈的初心与使命。它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淮剧艺术经久不息。”盐城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