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叔叔创造了孟菲斯,他用手工雕塑治愈焦虑时代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03 14:32
企业头条 - 宣传部




Matteo Cibic

THEARTIST

Matteo Cibic于1983年出生在帕尔马,毕业于英国肯特艺术与设计学院,并在米兰理工大学获得设计学位。早年先后在Studio Camuffo、家族的Cibic工作室和Fabrica等著名工作室积累经验。2009年创立10A服装定制品牌后,他的个人工作室活跃于维琴察和米兰,专注于产品设计、创意总监和特殊项目等多元领域。Matteo以幽默、拟人化和混搭创新著称,曾与Beck's、Benetton、Nespresso、Starbucks、Lane Crawford等全球品牌跨界合作。他的创作横跨工业与手工、高科技到艺术装置,并多次亮相于巴黎蓬皮杜中心、威尼斯双年展等全球重要展览,是意大利设计界新锐力量的杰出代表。

在意大利阳光灿烂的维琴察,有这样一位设计师,他不仅是设计大师、孟菲斯创始人之一Aldo Cibic的侄子,更像一位现代魔法师,把驴、猪和兔子转化为拥有灵魂的雕塑与器物,又像诗人,让手工艺与好奇心交错出异想天开的叙事。

他是Matteo Cibic,以雕塑为起点,用动物的视角解读世界,这位现代“物体行为学家”的作品可爱幽默,且不失实用精神。


动物和人,在Matteo的世界里,没有清晰的边界。

在新近展出的“Paradiso Dreams”系列及“兽类记”装置中,Matteo让驴子竖着耳朵,猪长出了翅膀,兔子变成了镜子——这些动物在他手中获得了人类的灵魂。它们组成一个奇妙的乌托邦,在那里,每个物种都能和平共处,彼此接纳。“我喜欢用动物来描绘人,”他说,“在我的世界里,所有的怪癖都值得被庆祝。”





Matteo Cibic动物雕塑作品:

正在喝咖啡的驴、兔耳朵镜子……

他似乎把我们生活中的小物件都“盘活”了,

每一件看似平凡的物品都仿佛被他赋予了生命与灵魂。

Matteo的创作灵感不仅仅来自传统动物题材,还根植于他的童年经历。在他长大的时代,孟菲斯设计运动的影响不容忽视——事实上,他的叔叔Aldo Cibic正是孟菲斯创始人之一。那些结构感极强、腿部与对称性突出的家具和器物,在Matteo手中总散发着动物般的生命力。

除了在家族的创意环境中耳濡目染,他还提到艺术家François-Xavier Lalanne(弗朗索瓦-泽维尔·拉兰)的雕塑,和静物大师Giorgio Morandi(乔尔乔·莫兰迪)静物画中的瓶瓶罐罐,他们同样激发了他用“组合与排列”来唤醒日常物品的内在气质,也在告诉他:日常物品也有自己的性格。


Matteo的维琴察工作室里充满了创意与奇思妙想。

此刻,他正专注地为一只长着翅膀的猪修修补补。

对Matteo来说,设计远超形式外观,它是人、物与自然之间的对话。他坦言,植物、动物和人的生活细节一直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有时候,一株植物的表情和姿态便能激发我,将其转化为家具或器皿的灵魂。”

比如他手下那些会呼吸的花瓶——Matteo是“拟视症”的忠实践行者,他总能在瓶子、器皿甚至一簇花朵的姿态中,看到精灵般的小宇宙。他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在普通的花瓶、水杯,甚至一束花里,看到精灵般的存在。这种天赋让他的作品永远带着一丝狡黠的生命力。


“设计,就是让你结识新朋友,并与他们并肩创作。”Matteo如是说。他不像传统意义上以设计师自居,更像是“游牧”于全球的手工艺推动者。走进他在维琴察的实验性雕塑工坊,会发现理念和生产过程的对话处处可见。他反对“产品完整性”这种保守观念,认为“新物”的诞生,正源自故事、遗产或新文化的碰撞。






图1为Matteo正在设计稿的手绘草图,

他习惯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脑海中的构思;

图2为Matteo在炽热的玻璃吹制工厂里,

与当地工匠进行密切合作;

图3图4则为吹制完成的玻璃作品一隅。

他的工作室里充满各种实验媒介材料参与的作品,跨越陶瓷、玻璃、雕塑和装置艺术,多材料、多工艺的探索是常态。对他来说,设计就是结识新工匠的过程,是跨文化合作中的彼此激荡。近十年来,他游历印度、巴西、南非和美国,与当地工匠携手完成了色彩丰富的地毯、复杂线性的家具和精致珠宝。

意大利学院派的老师傅们看到Matteo的设计草图可能会皱眉,但在孟买或里约热内卢,就会有一些手工匠人来支持他天马行空的想象。Matteo就爱这种化学反应。他像个顽童,把不同材料和技术搅在一起,看能碰撞出什么新花样:印度的金饰、巴西的皮革、意大利的陶瓷、南非的珠宝和装置并存……像一场永不散场的世界博览会。


谁说纸板只能是包装?Matteo回收纸板来创作艺术品或模型,将纸板切割、折叠、堆叠成复杂的结构,用以模拟最终呈现在雕塑或架上作品的浮雕纹理效果。




无论是细腻的浮雕还是宏大的装置,

Matteo始终着迷于材料本身所能讲述的故事。

过去十年,Matteo曾在印度与Scarlet Splendour和Jaipur Rugs合作,创作了雕塑柜和色彩丰富的地毯。前者是于2014年创立的印度奢侈品牌,受14世纪至30年代意大利杰作以及印度骨角镶嵌手工艺的启发,Matteo的合作为他们融合创造出标志性作品“Vanilla Noir系列,整个系列均采用木材和树脂镶嵌工艺制作;与后者Jaipur Rugs合作的灵感则来源于对印度斋浦尔“粉红之城”,作品融合了斋浦尔独特的建筑和色彩,并从古代绘画和日晷建筑中汲取灵感。






Matteo正坐在“Vanilla Noir”系列家具椅子上;

“Vanilla Noir”系列家具(Scarlet Splendour合作)旨在突出优雅的曲线和黑白纹理,

黑与白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张力,

曲线的柔和又赋予空间一种静谧的韵律感。

Matteo也当然尝试过把自己的意式创意带入到中国文化,他曾为Lane Crawford打造了农历狗年限量系列,推出四款精致幽默、融合24K金与意大利手工陶瓷工艺的“狗狗”雕塑(Lolo、Lili、Lulu和Lala),这些金灿灿且不失幽默的作品一经推出,便在中国和香港的门店广受好评。

“明天的东西长什么样?”Matteo总是在问这个问题,在巴西他与Tidelli、St. James及皮革工匠合作;最近在南非与Pichulik合作,在美国与珠宝品牌Audry Rose合作……对他来说,探索与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未来异想天开的设计理念,或许就藏在世界上的某个小作坊里,等着被他和当地工匠一起挖出来。



Matteo正在创作大幅面三维彩色地图和植物作品,

试图描绘植物的情感,这系列名为“Lakapoliesis”,

以木雕、再生铝、大理石粉和羊毛结为主要元素,

旨在颠覆人与动植物的传统关系,

摆脱人类中心视角,并在维琴察埃内宫画廊展出。

Matteo的作品里藏着一份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挑战,还有那种和效率主义反着来的“匠心”。比如他的“Lakapoliesis”系列,就是用近乎装置的设计品探索人类、植物和动物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提醒我们:当代社会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源自对时间和空间的扭曲认知。正如他所言,FOMO(害怕错过症候群)和对高效利用时间的盲目追逐,让人们无法真正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本质。





Matteo工作室的内部一景,

整齐的置物架上陈列着他设计的各种小动物雕塑,形态各异。

还有一些面料和材料的小样,分门别类地放在各处。

在意大利Palazzo Thiene(蒂埃内宫)画廊举办的“Otium”展览中,他进一步阐释了这种对“慢生活”的渴望与反思。“我们总是苛求效率,但却忽视了手工艺所带来的持久价值。那些看似普通、被时间抚摸过的物件,才有最真切的生命力。”他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件优雅老去的作品,岁月赋予它的痕迹,反而成为最美的’包浆’。”


Matteo的工作室是临街的,

长耳朵的小驴摆件仿佛活了起来,悠闲地喝着咖啡,

静静地注视着老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他贴心地为这些小动物们安排了一张写字桌,

旁边摆放着一盆生机盎然的绿植……

工作室内外的界限就此被模糊了。

Matteo相信,灵感往往来自于生活的细微观察,

而工作室宽大的落地窗也正是他捕捉灵感的渠道。

而这位整天与动物打交道的设计师,其实也是一位环保的思考者。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的时代,他主动涉足生物学等跨界领域,努力为公众提供新的视角,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包容。他相信,每一次工艺创新与人与物的重新连接,都会激发新的生态伦理和生活方式。

生活中,维琴察老城一家名为Righetti的餐馆是他的自留地,每周四那份经典的咸鳕鱼,是他简单而温暖的日常——阳光穿过古老拱窗,洒在他的设计草图上,一个以驴教坚持、用猪鼻子带来幽默的创作者,就在这静谧的午后,邀请我们放慢脚步,感受那被遗忘的生活温度。他的设计无需高调宣讲,只轻轻问你一句:你愿不愿意慢下来,重新发现生活不经意之间的幽默和美。




摄影 | Gianni Basso/Vega Mg

文 | 陈元

编辑 | Lydia Li

设计 丨 Darki


看完Matteo Cibic的故事,你最喜欢他的哪一组作品呢?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艺中人|钱利淮:不想去上班,花13年成为非遗传承人

艺中人 | 吴观真:8000年古老工艺的新玩法,不确定性才迷人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