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被允许“吃冰棍”,和被“限制吃”的孩子,长大差距有多大?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03 14:28
开说 - 企业数字化部

天气一热,小区楼下的小卖部,就开始热闹起来。

而围在小卖部冰柜前的,大部分是孩子。他们拿着零花钱,买走一根根冰棍。

有些家长看见了,会喊一句:“不能多吃啊,只能吃这一根。”

也有些家长会完全不允许:“不能吃冰,对肠胃不好。”

还有一些家长则觉得,天气热,孩子吃点冰棍没事,不用管。

那,从小被允许“吃冰棍”,和被“限制吃”的孩子,他们长大后,会有什么差别呢?

一:“控制”与“尊重”的差距

许多家庭对冰棍的态度,是“完全禁止”。

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长辈,认为吃冷的伤胃、伤身、尤其对女孩子不好。

于是,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只要碰冰棍,就会挨批评,然后被大人一把夺走,并警告不许再吃。

这样的孩子,就会有这样的想法:“我的感觉不正确,只能听大人的。”

比如他明明觉得自己很热,很想吃点冰的凉快一下,但只要拿起雪糕,父母就会说:

“你吃了会拉肚子。”

“吃了会胃痛。”

于是,他会不相信自己的身体的感受,并且真的相信,只要一碰冰的,他就会肚子、肠胃不舒服。

而那些从小被允许“适当吃”冰棍的孩子,往往会对自己的感觉更清晰。

他吃冰棍时,可能也会被提醒“吃太多肚子不舒服”。

但父母不会一刀切地禁止,而是教他们怎么控制量,吃完之后可以喝点温水,一天只能吃几根。

这种“给予选择+解释后果”的方式,让孩子学会了一个重要能力:自己做决定,并为决定承担结果。

二:长大后“过度弥补”

有一个词,叫“被剥夺感”。

意思是说,小时候被过度限制,长大后,反而更容易控制不住自己。

因为越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弥补回来。

就像很多人,小时候喜欢吃零食,但大人觉得零食不好,就一点也不许吃。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产生“过度补偿”的心理,毫无节制地吃,只为弥补小时候那种“被剥夺”的感觉。

而孩子小时候吃冰棍,如果要偷偷吃、被抓到就挨骂。

于是长大后,他很容易就有种“放纵一把”的冲动。

即便胃已经感觉凉了,他还非要吃,因为没有人再管他了,他可以放任自己了。

这种模式,不只体现在吃上,还可能出现在金钱、感情、自律等各方面。

比如小时候被管得特别严、家里规矩特别多的孩子,长大后:

要么非常压抑,不敢享受任何“快乐”;

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放纵、报复性消费,甚至暴饮暴食。

这是因为,小时候“被剥夺了”,他长大后,能自己做主了,就很想要弥补回来。

三:对自己的感觉有差距

吃冰棍这种事,其实也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察觉自己状态、管理自己情绪”的缩影。

从小被允许适当吃冰棍的孩子,长大后通常对自己的身体更敏感,也更能“照顾好自己”。

他们知道,什么情况下自己适合吃,吃完后怎么让身体舒服回来。

他们吃的是一种“享受”,不是“发泄”。

被压抑长大的孩子,很多时候,对自己的状态是模糊的——我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吃、能不能吃、想不想吃。

他们往往活在“别人说了算”的世界里。

自己觉得冷不冷、饿不饿、喜不喜欢,根本没有明确的感觉。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照顾自己,感觉也比较迟钝。

四:有边界的爱,才教得出会自律的孩子

有些家长担心:“我要是不管,孩子就无节制地吃,吃坏了怎么办?”

确实,冰虽解暑,但确实很凉。尤其家有女孩,怕她吃太多寒凉的东西不好。

对于冰棍,我们不是不管,而是适度地。既不毫无节制任他吃,也不是完全不让他吃。

关键是,有一个度,能让孩子在小范围内,体验结果和调整能力。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

冰棍可以吃,我们要做好计划,比如隔两天吃一根,天气冷或者肚子不舒服时就不吃;

如果吃了觉得不舒服,我们可以做点什么来缓解;

你可以自己选择品类,看看自己更喜欢哪种口味、吃完后身体有什么感觉。

这种教育方式,其实是在帮孩子建立一个很重要的能力——自我调节。

小时候父母总说“不能吃”,孩子就学不会“怎么吃”;

而父母说“你可以试试看,但也要学会照顾身体”,孩子反而更容易在体验中学会克制。

你家孩子吃冰棍多吗?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