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蒙曼老师共探辽庆州白塔:千年丝路遗珍的艺术回响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03 14:23
代理记账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盛夏,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内蒙古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镇展开。著名历史学者蒙曼教授走进辽庆州白塔(释迦佛舍利塔),以其深入浅出的解读,带领公众揭开这座“契丹民族建筑之瑰宝”的神秘面纱。这座八角七级、高73.27米的砖木结构古塔,以洁白如玉的身姿矗立草原近千年,其精美的浮雕艺术与深厚的历史底蕴,被史学界誉为“辽代塔寺艺术的精华”。跟随蒙曼老师的脚步,我们得以从建筑形制、雕刻艺术、民族交融等维度,重新审视这座草原文明与中原文化交融的地标性建筑。


白塔雄姿:草原上的千年建筑密码

“蓝天之下,白云之畔,草原之上,一塔挺秀。”蒙曼教授站在白塔脚下,首先以诗意的语言勾勒出这座建筑的地理意境。辽庆州白塔始建于辽兴宗重熙十六年(1047年),竣工于重熙十八年(1049年),是辽代皇家为供奉释迦牟尼佛舍利而建的佛塔,全称“释迦佛舍利塔”。其八角七层的拱阁式结构,融合了中原佛教建筑的规制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塔体通高73.27米,为辽代古塔中体量最为宏伟的建筑之一。


内蒙古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镇,辽庆州白塔(释迦佛舍利塔)。李富摄

“八角形塔身象征佛教的‘八正道’,七层则对应‘七觉支’,这种形制本身就是佛教义理的建筑表达。”蒙曼指出,辽代佛教深受唐文化影响,白塔的层级与平面布局,实则是将宗教哲学融入建筑语言。塔身通体以白灰抹面,在草原的天光云影中宛如玉柱擎天,而其内部以砖木交错构筑,形成“外柔内刚”的结构,历经近千年风雨仍巍然屹立,展现了辽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

值得关注的是,白塔的建筑细节暗藏民族交融的痕迹。塔基须弥座上雕刻的缠枝牡丹、仰莲纹样,源自中原汉地的装饰传统;而塔身转角处的力士浮雕,其铠甲纹饰与肌肉线条的表现手法,则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刚劲风格。“这是辽代‘因俗而治’治国理念的物质见证,”蒙曼强调,“一座塔,就是一部浓缩的民族交流史。”

浮雕万象:辽代艺术的立体史诗

绕塔而行,56尊天王浮雕与各类人物、神兽雕刻次第映入眼帘。蒙曼在一组“胡人献宝图”前驻足:“看这尖帽胡人的形象,牵着满载宝物的大象,身后跟随的侍从手持珊瑚、玛瑙——这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辽代丝路贸易的真实写照。”她解释道,辽代疆域横跨欧亚草原东段,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与西域、中亚保持密切往来,浮雕中的“胡人”形象多为粟特、回鹘等西域民族,他们带来的珠宝、香料与工艺,曾让辽上京(今巴林左旗)成为繁华的国际商埠。


蒙曼教授正在解读庆州白塔。(巴林右旗融媒体中心供稿)

塔身二层的“飞天与华盖”浮雕更令观者称奇。两组飞天呈“阴阳鱼”式对称分布,一头上一脚下,飘带如流云翻卷,环绕着中央的华盖图案。“鲁迅曾写‘运交华盖欲何求’,但在佛教语境中,华盖是神圣的象征,”蒙曼笑道,“这组飞天的动态设计,既有敦煌壁画的飘逸感,又融入了辽代艺术的圆润风格——你看她们的体态,是不是比唐代飞天更显丰满?这正是辽代审美对‘生命力’的独特诠释。”


蒙曼教授正在解读庆州白塔。(巴林右旗融媒体中心供稿)

在塔身中部的力士浮雕前,蒙曼解读了雕刻中的力量美学:“右侧力士手执宝剑,蹙眉怒目,铠甲上的甲片雕刻得一丝不苟,肌肉线条隆起如磐石;左侧力士则握拳而立,衣袂翻飞间透出威严。这种‘刚柔并济’的表现手法,既体现了佛教护法神的威慑力,也展现了辽代工匠对人体结构的精准把握。”而塔身上成对出现的“迦陵频迦鸟”(双头鸟身神像)更引发了文化联想:“叶嘉莹先生的‘迦陵’之号便源于此,这种能唱妙音的神鸟,在辽代艺术中常与摩尼宝珠搭配,象征佛法的神圣与圆满。”

历史回响:白塔背后的王朝记忆

白塔的建造,与辽代皇家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蒙曼介绍,辽兴宗时期佛教盛行,皇室不仅广建佛寺塔刹,更将佛事与政治统治结合。“释迦佛舍利塔的修建,很可能与辽兴宗为其母章圣皇太后祈福有关,同时也是辽代‘以佛治国’理念的物质载体。”1989年,白塔地宫出土的《建塔碑铭》证实了这一推测,碑文中记载了辽兴宗“上为皇太后祈福,下为众生离苦”的建塔初衷,以及当时动用“军匠三千、民夫数万”的浩大工程场景。



辽代庆州白塔。(李富 端木 摄)

更令人称奇的是白塔的“时空胶囊”属性。地宫出土的辽代文物中,除佛舍利、金银法器外,还有来自中亚的玻璃器、波斯的银币,以及中原的丝绸、瓷器。“这些文物勾勒出一个开放的辽代:它既是草原帝国,也是丝路枢纽,”蒙曼感慨,“就像塔身上的胡人献宝图与汉地飞天共存,辽文化本身就是多元文明的结晶。”她特别提到地宫发现的《契丹藏》残片,“这是辽代雕版印刷术的实物见证,证明当时的北方王朝在文化传承上并不逊色于中原。”

文化传承:从历史遗存到活态遗产

面对这座千年古塔,蒙曼也谈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意义。“白塔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建筑与艺术,更在于它承载的历史记忆——它见证了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融,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延伸,也见证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她指出,辽庆州白塔与北京天宁寺塔、山西应县木塔并称“辽代三大名塔”,但其浮雕艺术的完整性与题材的丰富性更为突出,“它就像一部立体的《辽史》,等待我们不断解读。”

巴林右旗文物保护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白塔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正推动“辽庆州城遗址与释迦佛舍利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蒙曼老师的解读让我们意识到,白塔不仅是建筑标本,更是活着的文化符号,”该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通过数字化技术复原塔身浮雕,结合蒙曼等专家的研究,打造‘行走的历史课堂’,让更多人感受辽文化的魅力。”


夕阳西下,白塔的身影在草原上投下长长的轮廓。蒙曼的讲解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这座千年建筑的文化密码——它是宗教的圣物,是艺术的杰作,更是民族交融的见证。当我们凝视塔身上那尊“肉乎乎却不失灵动”的飞天时,看到的不仅是辽代工匠的巧思,更是一个王朝海纳百川的胸襟。正如蒙曼所言:“辽庆州白塔的魅力,正在于它用砖石写就的‘和而不同’——这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也是今天我们理解历史的重要视角。”(李富 端木)

浏览量5



上天又入地,“太空种子”在南繁开始育种


北疆文化神州行“艺美北疆 剪映江南”——呼和浩特·常州剪纸作品交流展举办


干字当头 抓好“六个行动”丨乌拉盖管理区招商引资跑出“加速度”

国家安全法治文化的“五大智慧”

误导公众认知、操纵股价!不给“小作文”容身之地

早安.FM 改变自己最快、最有效的三种方法:动起来、静下来、直面恐惧。

研考·考生考试规则


乌海: 强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今日起两轮大范围降水上线 华北黄淮等地有中到大雨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丨如何看当前中国经济的形与势?

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