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三川
医美博主顶着“专家”头衔推荐项目,却拿不出资质证明;财经“大V”分析市场趋势,实则满嘴跑火车;农技“专家”推销“特效防虫剂”,到手后发现竟是水溶肥……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也是一个“伪专家”泛滥的年代。
资料图
所谓“专家”,不必说都是大牛,至少也应该懂行。然而,基于流量驱动的底层逻辑,只要有专门的团队包装,一个完全的小白,也能煞有介事地科普起来。比如,某些机构批量起“素人号”,进行统一运营,有的账号虽然通过了资质认证,实际上是“借身份”,运营内容的却是另一套人马。鱼目混珠的多了,普通人也很难去分辨真假。
“伪专家”有多坑?去看相关部门的整治动作就知道了。比如,2025年的“清朗”行动就明确提出,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打击虚假人设、虚假营销等问题。2023年中央网信办发布的《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提出,对从事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自媒体”,网站平台应当进行严格核验,并在账号主页展示其服务资质、职业资格、专业背景等认证材料名称,加注所属领域标签。不难想见,在这些重点领域,“伪专家”的危害更甚。前不久,“养老金要收税”的政策曲解,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伪专家”的本质是虚假人设,以“权威外衣”之昭昭,掩盖专业能力之昏昏。而为何“李鬼招摇过市,李逵不温不火”?不得不说,和如今的传播生态有直接的关系——骗子比真专家更懂得“拿捏”人性。网络谣言的治理之难已经表明,越是情绪化、走极端,就越容易哗众取宠、越传越离谱,一些伪科普本来就是为了迎合流量而生,自然谈不上什么专业性和严谨性。有知情人士就提到:“很多健康话题有‘灵活解释’的空间,有的博主为了吸睛,刻意放大‘概率极低’的事件。”更不必说,AI技术的滥用大大降低了造谣成本,提升了谣言的数量级。
网络乱象日趋复杂,单一的手段已不足以去伪存真。挤压“伪专家”的生存空间,重塑信任体系,技术、规则、生态治理都不可或缺。对平台而言,核实内容的真实性或许有一定压力,但至少可以强化资质审核,优化流量分配机制,建立有效投诉举报渠道,化被动为主动。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协同力度,深挖乱象背后的利益链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强化震慑效益。不容忽视的是,“伪专家”之所以有市场,是以一种畸形的方式,“接”住了某些群体的需求,那么平台能否下定决心,加大对优质内容的流量扶持,与“带病”的流量及时“切割”,是打破“劣币驱逐良币”困境的关键。
有句经典的台词说:“别以为你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当越来越多的真专家走近大众,当一个完善的机制逐步建立,“牛鬼蛇神”迟早会原形毕露。
【作者】 高维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