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年纪轻轻,思维认知却远高于常人?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02 17:27
代理记账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美国斯坦福大学,有一位年少有为的理论物理学博士。

同龄人还在与工作磨合时,他早已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发表多篇论文,扬名业内。

同时,他还工作休闲两不误,是世界扑克大赛的前六名保持者,迄今累计收获了六百多万美元奖金。

他一路开挂的故事,被收录《How We Decide》一书中。

微软亚洲研究院工程师刘未鹏看到后,开始研究他的故事。

刘未鹏感叹:“为什么有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就是走得更远?”

他带着好奇展开调研,并把所思所想写进个人博客。

8年后,他将心血之作结集成册,出版了《暗时间》一书。

在书中,刘未鹏指出,在看得见的时间之外,还存在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暗时间”。

人与人的差距,恰恰藏在这些被我们忽视的“暗时间”里。

如果你正为时间匮乏感到苦恼,不妨翻开这本书,学习全新时间管理术,完成人生蜕变。

01

  • 多少人对钱很敏感,对时间却一无所知。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有人学习刻苦,早上6点摸黑进了图书馆,晚上10点顶着星光回到宿舍,成绩却毫无提升。

有人工作拼命,最早到公司打卡,晚上最后一个走,业绩却一塌糊涂,还不如没加班的同事。

还有人,把下班时间都拿来读书学习,时间没少花,领悟却不见得有多深,收益更是不值一提。

刘未鹏说,这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陷入了一种错觉,认为只要在某件事情上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就一定能收获相应的好结果。

但实际上,单纯以投入时间作为收获成绩的衡量标准,是很片面的。

为方便理解,他特意举了电脑CPU的例子。

一台电脑,在安装系统之后,会收到两个运行指示。

指示一:电脑开着,不执行任务。

指示二:进行大数据计算。

表面上看,电脑不管是闲置空转还是接受任务,CPU都不停歇地运转了一天。

但运行空闲进程和处理大数据,两者产生的价值和效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说,获得的多少,并不在于你付出了多少,而取决于你思考得多深,对时间的利用率多高。

能力相当的上班族A和B,临时接到任务,下午4点前交一份企划案。

为节约时间,他们两个都在公司茶水间吃午餐。

很快,交稿时间到了。

A还在着急忙慌制作PPT,而B在3点就提交了。

问题出哪儿?

相同的是,他们都花了30分钟吃饭,这部分看得见的时间,属于“明时间”。

不同的是,A吃饭全程和同事闲聊。

而B在“明时间”之外,利用他人看不到的“暗时间”,边吃饭边构思好了企划案提纲,回到工位,只用制作落实就行。

作者刘未鹏十分推崇B这种“身体在做事,大脑也思考”的状态,将他用来思维推理的时间,称之为“暗时间”。

洗脸洗手,散步买菜,出游等车,睡觉吃饭……

这些在生活中不为人们所在意的细碎时光,都是“暗时间”,它们看起来微不足道,容易被忽略。

但实际上,一旦被合理利用,你就可以比别人多出三分之一的时间,积累大量的知识和见解。 

多少人对钱很敏感,对时间的感知却异常钝化。

5元钱花出去,还是5元钱,价值不变;5分钟没抓住,却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就像富兰克林说的:“忽视当前一刹那的人,等于虚掷了他所有的一切。

你浪费光阴,时间就抛弃你;你重视时间,时间才会回馈你。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在别人荒废的“暗时间”里精进增值,不断向成功进阶。

02

  • 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关键,就藏在思考里。

作家马德提到,在台湾大学行政大楼的对面,有一口“傅钟”,是为纪念台大校长傅斯年设置的。

这口神奇的大钟,会在每到下课时,敲响21下。

为何不是24下呢?

因为傅斯年有过一句名言:“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马德说:只有思考着的时光,才是一个人真正活过的年华。

在《暗时间》中,作者刘未鹏也强调: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质量却不是。

尤其是那些懂得利用“暗时间”的人,人生会过得格外精彩。

刘未鹏讲过自己的故事。

他的英语基础并不好,大二时,四级考试挂了课。

但他清楚,不过关的英语很可能成为阻碍未来发展的一块致命短板。

那么,在专业学习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如何补习英语?

他制定了一个非常高效的学习方案。

日常学习中,他需要查阅技术资料,比起中文版本,他会刻意选择英文版本。

很多时候,他一边汲取技术知识,一边琢磨英文句式,无形中锻炼了英文阅读能力。

为锻炼书写能力,刘未鹏把平时写的中文文章换成英文,特意到国外论坛发表技术帖子。

关于口语和听力的训练,刘未鹏则充分利用了暗时间。

一整个暑假,他用最爱的美剧《老友记》磨耳朵,白天做事时听,连晚上入睡也听。

学校但凡有外国团队演讲,他一定到场聆听。

有一回,刘未鹏主动带着外国团队游玩。一天英语说下来,他发现自己的口语得到了飞速的提升。

后来,刘未鹏有幸参加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面试。

考核内容,正是要求他用英语讲解计算机相关技术知识。

而他,因为前期充分的准备,顺利完成考核,成功入职。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工作学习一段时间后,人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放空大脑。

而那些善用时间的人,则不会完全松懈,他们会让大脑继续高速运转,把思维时间用到极致。

当一个人的表意识和潜意识都专注同一件事情,那么,他用来做事、成长的时间就被无限拉长,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林清玄在《和时间赛跑》中说:

“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跑快一步,如果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时间从不偏私,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而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24小时。

人生的差距,往往藏在分秒之间。

如果你不想蹉跎岁月,碌碌一生,那就要寸寸光阴不可轻,利用好每分每秒。

用时间投资自己,才能享用人生的复利,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03

  • 真正的成长,就藏在“暗时间”里。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

所有的管理,核心都是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核心,是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的重点,不在无限压榨,而是有效利用,让10分钟转化出10个小时的效能。

你使用时间的方式,就是塑造自我的方式。

我从书中提炼了3个“暗时间”运用法则,分享给大家。

1. 查一下,掌控时间流向。

书里有个特别形象的比喻。

每个人都有一个两头宽大,颈部窄细的时间沙漏。

同时,里边装着总量一样的沙子。

但是沙漏流动起来后,每个人的状况却有着天壤之别。

有些人的沙漏颈部极细,这就意味着他们能牢牢抓住每一粒划过的时间之沙。

比如,用洗衣的时间听书,用取快递的时间思考,把生活过得充实。

而有些人的沙漏颈部很粗,他们在工作时闲谈,该思考时发呆,任由时间之沙飞速溜走,人生只剩懊恼与自责。

作家刘润分享过一句扎心的话:“如果你买个摄像头放在家里,用上帝视角观察自己每天都在做什么,你会发现——你富不起来真是太正常了。”

真正偷走一个人时间的,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的大事,而是每天琐碎小事里的点滴浪费。

时间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东西,你怎样对待它,就过怎样的人生。

2. 练起来,打造思维体力。

作者刘未鹏,是计算机程序员出身。

在工作中他发现,电脑运行程序时,如果频繁切换任务,系统就要不断重新调整状态,浪费时间不说,还容易出错。

相比之下,如果一次只运行一个程序,就不会有此损耗。

由此,他推而广之,我们的大脑也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任务切换,只有在“零干扰”的状态下,才能高效完成工作学习。

日本计算机科学家金出武雄,曾提出“思维体力”的概念。

他解释说,所谓思维体力,指的是一种能够持续集中注意力的状态。

信息爆炸的当下,现代人的注意力被撕扯得七零八碎,效能低下。

与其陷入忙东忙西的“伪勤奋”黑洞,不如整顿注意力,排除90%干扰因素,心无旁骛做好最核心的10%。

一次能做好一件事的人,足以做好人生里的每件事。

3. 养一养,养成思考习惯。

亚里士多德说:

“我们每个人都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因此,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一种习惯。”

刘未鹏能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初代互联网大佬,不仅在于自身努力,更因为从小受父亲影响,养成了思考的好习惯。

一次,父亲组装了村里的第1台电视机,但电视就是无法工作。

他苦思冥想一整天,睡觉时继续让问题在脑子中打转。

结果睡到半夜,父亲突然想到症结所在,然后一个骨碌爬起来冲下床,三下五除二把电视机装好了。

父亲不见得智商多高,学历多好,但靠着勤于思考,成了远近闻名的技术能手。

因为父亲的缘故,刘未鹏从小就懂得利用一切零碎时间进行思考。

不知不觉中,他比同龄人多出大把的精进时间,从而赢在起跑线。

《掌控习惯》中说:种什么因,结什么果,你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享有什么样的结果。

不要低估思考的价值,更不要小看习惯的力量。

一个有所成就的人,并非单靠有限的意志力鞭策自己,而是将习惯融入日常,在持续行动中脱胎换骨。

看过一个有意思的说法。

时间既是个常数,又是个变数。

说它是个常数,是因为时间给予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说它是个变数,是因为同一个单位时间,在不同人的手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时间永远分叉,通向无数的未来。

同样一天24小时,有人在拖延和散漫中肆意挥霍,久而久之,毫无长进。

也有人分秒必争,利用别人刷剧、闲聊、睡大觉的间隙,思考精进自身。

日积月累间,他明明年纪不大,却懂得很多道理,能力和认知远超常人,更有竞争力。

2025下半年,想要把日子过好。

拼的不再是蛮干瞎忙,而是对“暗时间”法则的清晰认知和高效把控。 

时间复利加持下,再微小的个体,也能倍速成长,进阶更高段位人生,成为生活的强者。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