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座城爱上阅读丨黄燕:三生三世《红楼梦》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02 16:22
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三生三世《红楼梦》

文/黄燕

《红楼梦》是一部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书。它构思奇特,人物鲜活,格局宏大,仿佛一个包罗万象的生命宇宙。每一次翻开,都如同重历一次人生。如今,我已是第三次读《红楼梦》。

初识红楼:雾里看花

初入师范大门,为附庸风雅,让自己显得像个读书人,便以朝圣之心从书店捧回《红楼梦》。怎奈当时文言功底薄弱,开篇“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等句便如拦路虎,反复咀嚼也不得其意。再加上生僻字多如牛毛,初时勤查字典,及时批注,阅读速度如蜗牛爬行。再遇生僻字,硬着头皮跳过去,速度似乎快了很多,但书中纷繁似迷网的人物关系,让人晕头转向,读了前面,忘了后面。步履蹒跚,啃了整整两年,才勉强啃完。我竟对同学们说《红楼梦》是一本神话,证据如下:宝玉是“通灵宝玉”的化身;太虚幻境暗含玄机;黛玉还泪暗合因果轮回……同学们对我的胡说乱讲报之鄙夷的微笑,我却道同学们不上道,现在想来真是惭愧。

当然,我那时还是如盲人摸象一般,拾得些主要人物碎片:

王熙凤,泼辣,做事杀伐决断,将荣、宁两府治理得井井有条,令人叹服。另一方面,她心狠手辣,“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手上沾着贾瑞、金哥和守备儿子等人的血。终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贾宝玉,这块“通灵宝玉”与“浊玉”的矛盾体,鄙弃功名,畏惧父亲,却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奉为自己人生的准则,对闺阁女儿满怀“敬昵”。他撞见黛玉有“拭泪之状”,一句“你放心”脱口而出——看似痴傻笨拙,却字字重逾千钧,感人肺腑。

林黛玉,清冷孤傲,冰雪聪明具有反叛精神。她以生命燃烧去求证爱情,这份不容于世的炽热,于她本是毁灭之路,是不能被封建礼教所认可的,虽终致焚身,却也让她在虚无中获得了宝玉的真心,生命未曾虚度。

薛宝钗,圆融世故,完美契合礼教规范,终得“金玉良缘”。然而这精心的算计,换来了无爱的婚姻,困住了自己,也碾碎了宝黛,徒留一声叹息。时代的枷锁下,她又何尝不是祭品?

诚然,如作者所说,书里的女子“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她们或才情横溢,或至真至纯,但最终却难逃“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宿命。初读如雾里看花,只触其表,万千疑问悬于心头。

走进红楼:深陷悲凉

再游红楼,已是婚后育子,历经生活磋磨,人生正处迷惘。此番重读,人物谱系渐次清晰,方始领略其笔法精妙,诗词意蕴,更深深咂摸出人世的悲凉况味。

亲手绘制人物图谱,脉络始通,红楼世界终于在脑中有了立体的轮廓。

章回题目如珠链串联,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其语言之鲜活,场面之恢宏(秦可卿葬礼的奢华、元春省亲的烈火烹油、宝玉挨打的混乱),建筑园林之匠心(荣宁二府的气派、大观园的浑然天成),服饰器皿之考究,臻于化境,令人叹服。宝玉题咏的“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对联,更是大观园的点睛之笔,妙不可言,让人回味无穷。

初尝人生苦涩,书中那些洞穿世情的箴言便格外锥心:“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一首《好了歌》,更是反复吟诵,字字泣血。为那凋零的大观园,为宝黛爱情的毁灭,为宝玉的遁入空门,为所有美好生命的陨落,为人生的无常恸哭不已——“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这一程,我深陷红楼悲雾,久久未能走出,甚至不敢再碰那书页,心仿佛也随那些鲜活的生命一同逝去了。

走出红楼:照见慈悲

三读《红楼梦》,行至中年。看遍山重水复,历尽世事风霜,心境渐趋澄明。此番不再为情节悲喜,亦不为命运扼腕。生老病死,离合聚散,原是生命底色,沉浮变迁,本是世事常态。

此番重读,参照《蒋勋说红楼》,方觉昔日晦涩之词句,实乃雕章琢句的上品佳肴,吟咏间唇齿留香,余韵悠长。蒋勋的解读让我体悟到《红楼梦》的慈悲底蕴,洞悉了它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察,也深切感受到它对女性那份发自肺腑的崇高赞颂。它消融了我心中对宝钗之“圆”、袭人之“顺”,乃至赵姨娘之“鄙”等人的负面标签。站在生命的高度,理解他们的处境、选择与无奈,心中唯有悲悯升腾——这份悲悯,亦成为我观照自身与世界的镜鉴。

《红楼梦》的伟大,在于其穿越时空的文学意义。作者视女子为“人”,尊重其情感与才思,在视女性为玩物的时代,此举何其“荒唐”!宝黛之情是“荒唐”的;宝玉不喜功名是“荒唐”的;丫鬟得到善待亦是“荒唐”的!然而,这“满纸荒唐言”的表象下,包裹着作者浸透血泪的“一把辛酸泪”。这“一把辛酸泪”是对才情卓绝的女儿们终陷“薄命”的深切哀恸,是对清净女儿国无可挽回离散的悲号,是对“忽喇喇似大厦倾”之世事无常的深沉叹惋。这辛酸泪,是控诉,更是无边的悲悯。

今日之世界,男女平等已成共识,女性光彩灼灼,贡献卓著。然而,仍然有女性痛楚未消,困境犹存,身边耀眼的女性,依然会陷于暴力与屈辱的泥沼。呜呼!《红楼梦》照见了古今女性共同的困境,更显其沉甸甸的分量。

掩卷沉思,方悟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深沉含义。作者说世人只见“我”(或宝玉)沉溺于“痴”“傻”“不通世务”的“荒唐”,但又有谁能真正理解“我”呕心沥血写下的这些文字背后的血泪、辛酸、理想与绝望?

走出红楼,方见人生百态。

三读《红楼梦》,如历三生三世。

我笃信,未来每一次的重温,都将开启另一段生命风景。愿捧此生命之书,直至皓首苍颜,让它伴我阅尽红尘,照见慈悲与永恒。

作者简介:黄燕,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第四届中青年作家高级(小说)研修班”学员。获2023年重庆市缙云优秀作品一等奖。有作品发表于《重庆日报》等主流媒体。2024年主编的《初墨清溪》作文集公开发行出版。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