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共舟山市委宣传部、浙江海洋大学、舟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担任学术支持,浙江省文化会堂(浙江展览馆)、舟山市教育学院、舟山市美术家协会、舟山渔民画协会联合承办的“溯源与承流:舟山渔民画艺术1983—2024文献与作品展”在浙江省文化会堂(浙江展览馆)开幕。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上,舟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杨亚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敏杰,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主任王雪峰,舟山渔民画协会会长朱国安先后致辞。原舟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钱军宣布展览开幕。开幕式由舟山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陈晟主持。
开幕式嘉宾合影
本次展览展出了舟山渔民画自1983年至2024年四个发展阶段的80件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这四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 1983年(诞生期),第二阶段 1984—1999年(成熟期),第三阶段 2000—2016年(发展阶段:产业化),第四阶段 2017—2024年(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渔民画的产生,在语言表现上兼容并蓄,借鉴和传承了东西方民间艺术中的年画、布堆画、剪纸等各种艺术手法。在造型上,渔民画以平面的意象造型来表现对象。渔民画在色彩表达上同样继承了民间艺术中绚烂夺目的色彩表达方式,这主要在于民间艺人借以强烈的色彩为日常生活带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同时以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方式表达内在直白而又饱满的激情。
展览现场
王雪峰认为,舟山的渔民画和全国各地的农民画相比,在艺术语言上既有相似之处,更有其独特的个性风格。其一,是广阔的海洋给了舟山渔民画家无穷无尽的想象,这不仅体现在鲜明的海洋文化主题之上,还体现在舟山渔民画家的语言在整体统一下的多样性,正是海洋孕育的万物激发了多样的艺术表现语言。其二,是舟山渔民画家面对大海的熏染,提炼了鲜明特色的海洋色彩语系,在色彩斑斓的渔民画中,特别是冷蓝调系与黑白调系的穿插,以及海洋蓝与太阳红的对比应用,让观者一眼能够感受到海洋色彩语言特色。其三,是海洋的变化莫测在渔民画中转化为动感和韵律,每一幅作品如诗如歌,吟咏大海的壮阔和胸怀。舟山渔民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探索,将民间艺术的发展转化为现代艺术语言,成为舟山地区一道亮丽的文化名片。
展览现场
在展览开幕期间,由王敏杰主持的座谈会也同期举行,来自北京和浙江的学者、嘉宾就渔民画的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与此同时,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发行的同名文献集也在展览中亮相,该文献集以“溯源承流”为主题,全面展现了舟山渔民画艺术40余年的历史发展和创作实践,并将为未来舟山渔民画艺术的发展提供指导性方向。
座谈会现场
据悉,展览将展出至7月2日。
部分展出作品欣赏
第一阶段1983(诞生)
戴君芬《绿岛》125cm×115cm 1983年
朱松祥《大网头》62cm×155cm 1983年
第二阶段1984—1999(稳固、成熟)
董凯云《海姑娘》123cm×156cm 1987年
俞慧娣《摇橹歌》118cm×168cm 1987年
第三阶段2000—2016(发展:产业化阶段)
梁银娣《海岛石屋》58cm×58cm 2002年
宋敏芳 《中国旗袍》65cm×70cm 2009年
徐重芳《渔家乐之二》66cm×114cm 2012年
第四阶段2017—2024(发展:乡村振兴阶段)
郑红飞《渔之歌》200cm×200cm 2019年
朱国安《船坞》65cm×67cm 2020年
包凤佴《海潮涌绿电生》123cm×112cm 2024年
俞舟波《金色年华》180cm×182 2024年
王玲玲《休闲的午后》65cm×68cm 2025年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 张婷婷
制作 | 闫 君、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刘 晶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