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7-02 09:04
中关村国际人才会客厅 - 运营部

在这个因为各种短视频、短文章、“小作文”而日益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多读书、读好书,这是我的几点思考。

一、少读鸡汤书,多读专业书。

市面上,关于如何创业、管理、驾驭人生的“鸡汤”书,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我觉得,这些书,是很好,但是不适合年轻人或者学生,适合有一定阅历的、踩过坑的人。

因为这些“软知识”,一般而言,很少可以通过读书获得,更多的需要通过实践获取。书籍可以帮忙总结经验,却很难复制经验或者照搬。

相比之下,专业书解决的是“是否知道”的问题。在摆出态度之前,先了解事实。事实知道的越多,视野越宽,越不容易被偏见所蒙蔽。

当然,每个人的专业截然不同,所以读专业书,难以和别人分享,所以大家交流、分享的,多为一些共同的书籍,这显然是合理的。不过切不可因为和别人交流的都是“鸡汤书”,就认为自己应该把时间大多用于读这些书上。

否则很容易出现“道理我都懂了,我都这么会做人了,我咋还不成功呢?”的情况。

二、读经典,读名家,读经过时间考验的作品。

专业上,我们习惯于找领域内知名专家的著作、教材,甚至国外的原文教材,因为这些内容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我们相信他们的水平。

在非专业领域,无论是虚构作品还是非虚构作品,甚至是一般性的“鸡汤”类作品,也应该有类似的态度。市面上新书层出不穷,观点各异,找新书,不如找经过时间磨炼的好书。

例如在软件工程领域,除了专业书以外,《人月神话》这本上世纪70年代的著作,到现在也非常具有启发意义,读起来也不枯燥,远比这十年出了很多类似的软件项目管理故事书有趣得多。

三、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获取知识的途径还有很多。

“读书”是一个动作,本质上是跟作者进行深层次的交流,获取对方的知识。我们一方面需要大力地鼓励读书,鼓励“长阅读”,鼓励深入地研究某个课题、领域、话题,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主动地把自己的视野框定在“读书”这个动作里面。

和一些有经验的人(并不一定要是行业大咖,而是一些真正有实践积累的人),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有时候会比读书收获更大。

当然,直接接触到这样的人,机会不一定多,一方面可以在周围寻找,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播客、音频、视频等方式了解这些人。

历史学家唐德刚在书中提到,他上课的习惯是,遇到一个喜欢的老师,就把他/她的所有课都听一遍。找到一个符合自己需要的专家,就把他的所有资料都找来,也是一个快速获得对方知识体系的方法。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