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内蒙古日报
锈迹斑斑的齿轮化身艺术装置,轰鸣作响的车间飘出咖啡醇香,高耸的烟囱挂上霓虹招牌……近年来,随着工业旅游热潮的悄然兴起,不少地方的老旧厂房摇身一变成为文旅新地标。这些承载着城市工业记忆的建筑,在保护与改造中重获新生,不仅延续了历史文脉,更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与情感共鸣,让冷硬的工业遗存焕发出温暖的人文气息。
然而在这股工业旅游的热潮中,景区同质化的问题也值得我们警惕。漫步各地由工业遗存改造的文创产业园,相似的红砖墙、复古铁艺、文创市集几乎成了标配。不少地方盲目跟风改造,在老旧厂房改造过程中简单复制现成模板,业态布局往往是千篇一律的“文创+餐饮”模式,缺少独特的创意和个性,更缺乏对当地工业遗存独特价值的深度挖掘。当游客在不同城市看到的仿佛是同一个模板下的产物,旅游体验必然会大打折扣,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要避免同质化,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每个老厂房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各地应该深入挖掘这些独特的元素,将其与当地的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例如,可以根据老厂房曾经的产业特点,打造具有主题性的工业旅游项目,如以纺织业为主题的老厂房,可以展示纺织工艺的发展历程,设置纺织体验区等;以机械制造为主题的老厂房,可以展示各种老式机械设备,让游客亲身体验机械操作的乐趣。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工业旅游线路。
此外,在老厂房改造为工业旅游景点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也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制定专项政策,鼓励工业企业激活老旧厂房存量资产,并加强对工业遗存改造项目的规划和管理,避免盲目跟风和重复建设,引导文创企业积极参与工业遗存改造,探索创新盈利模式,实现产业与文化的共同繁荣。
工业旅游的“出圈”之路,本质上是一场文化创新的探索。当老厂房不再是被遗忘的城市角落,而是成为讲述城市故事的“文化客厅”,工业旅游才能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唯有以创新为笔,以特色为墨,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书写独特篇章,才能让工业遗存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工业旅游景点,让工业旅游成为城市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