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出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上,一项项成果令人瞩目:云南艺术学院研培班带动553人再就业;江苏省的徐州香包在江南大学的助力下,从一项传统技艺发展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十年来,研培计划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有效激发消费活力,显著带动就业增长,不仅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与活力,也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文化力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引擎。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上,非遗传承人为观众现场展示精湛的皮影技艺。王彬 摄
随着非遗与现代设计、潮流文化相结合,一系列融合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应运而生。盲盒、手办等产品不仅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还成为潮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相关消费,既为非遗传承人带来了经济收益,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升级发展。
研培计划促进了文旅产业与消费市场的融合。非遗项目与旅游业的深度结合,催生了富有吸引力的文旅产品;各地手作市集成为热门打卡地;非遗主题旅游项目不仅吸引大量游客、刺激消费,更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研培计划有效激发了年轻群体对非遗的热情,众多学子通过研培了解非遗的魅力后,选择从事非遗相关工作,为传承事业注入新生力量。
研培计划通过创新实践,推动非遗活态发展,借助创新设计与现代展示手段,融入现代生活,引领国潮时尚。这种创新既丰富了非遗的表现形式,也增强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激发全社会浓厚的文化自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认为,非遗传承人进入高校,系统学习传统文化,接触前沿艺术理念,以新视角审视挖掘传统文化深厚内涵,为非遗传承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研培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非遗传承人回到家乡后,成为乡村发展的带头人。随着非遗衍生品相关产业链的延伸,上下游关联产业同步繁荣,持续扩大社会就业容量。
“高校与传承人是双向奔赴的。”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劲松指出,研培计划对非遗传承人而言,核心目标并非技艺提升,而在于拓宽视野,推动其作品融入时代与生活。同时,该机制也促使高校关注非遗的综合价值,为非遗融入乡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在推进东西部协作与民族团结进程中,研培计划同样展现出独特优势。自2015年试点启动以来,各地院校深度参与,以东西部文化交流合作促进非遗保护传承。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吴新锋认为,研培计划在传承与创新间探索出实践路径,在守正创新的发展过程中有力增强了跨地域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他特别指出,研培计划不仅为西部地区非遗项目拓展发展空间,更为东西部协作搭建文化桥梁,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研培计划实施十年,改变了公众对非遗的认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表示,新消费方式、国潮产品等现象,体现出如今非遗已成为全民关注的文化事业,并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非遗的局面。
2025年7月1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研培计划日益展现综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