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70年的一天,王猛督军6万,讨伐前燕30万大军。 却没想到在关键时刻出了意外。 有一大将,召集士兵,准备攻击王猛。 这是临阵反水吗?
不是!
这是一个关乎纪律与人情的问题,法与情,如何取舍,一念之间却也关乎长治久安。
王猛带领6万大军讨伐前燕,慕容评陈兵30万于潞川,严阵以待。到了前线,王猛对徐成说:“你带队去刺探敌营情况,中午时返回汇报情况。”说起这个前燕,他们的皇帝姓慕容,你有没有想起来天龙八部的慕容复?
言归正传,徐成领命倒是很痛快,大将嘛,有仗打了,自然比较开心。随后点了一队斥候,跟着他出发。
但是,咱们有句古话“将在为,军令有所不受”,为什么呢,换个说法就是“计划跟不上变化”,所以,意外出现了。
王猛等到中午,发现徐成迟迟未归,他在营帐里转来转去,担心出了意外。
同时更担心,敌人那边有意外情况,毕竟摸不清敌人的情况,6万大军的生死安危,事关重大。
等到傍晚的时候,徐成终于姗姗来迟,一身风尘仆仆,看样子也不是去摸鱼了,毕竟是脑袋绑在腰带上的工作,肯定不能敷衍。
徐成一口气汇报完情况,一脸惊喜地等待王猛夸奖,王猛却脸一拉,“徐成目无军纪,逾期未归,军法处置。来人,把徐成拉下去,明日斩首示众。”
你看,约好的事,千万别逾期啊,不然领导饶不了你,朋友可能会责怪你,债主一定会追究你,还得收你滞纳金。
徐成整个人都懵掉了,自己做着最要命的工作,这么点小错,居然被王猛揪着不放……
这时候,徐成的老大邓羌站出来求情了:“大人且慢,眼下正是用人之时,强敌在侧,临阵斩将,影响士气。请允许徐成戴罪立功。”
王猛听了,摇摇头说:“不行,徐成未如约归营,置6万大军安危于不顾,不能轻饶。”
邓羌一看,王猛这家伙真是执法无情啊,不得不换一个套路,跪下求情说:“丞相,徐成是我的部将,他犯错我也有责任,我愿意跟他一起戴罪立功,请大人网开一面,允许我们杀敌立功赎罪”。
但是王猛听了之后,又摇头拒绝:“我意已决,不用多说。今日徐成,明日李成,后日张成……你求得过来吗?”
邓羌气得转身回到自己的营地,刚进大帐就告诉副将,吹哨摇人。
副将一脸蒙圈:“将军,可是有作战任务?”
邓羌怒气未消:“召集士兵,跟老子去帅营抢人,救回徐成。王猛要斩了徐成。”
副将一看,这事闹大发了啊!慢慢拖着,同时偷偷地让人通知王猛,千万别让事情无法收拾,大家都无法下台了,还打个鬼仗?自己先崩盘了。
王猛很快接到了消息,赶忙派使者过来传话:“徐成被赦免了。将军不要闹情绪了,大局为重。”
邓羌看完徐成一根头发没少回来了,马上一个人跑去感谢王猛。
邓羌刚要跪下表示请罪同时表示感谢,王猛快步拉住他,“邓将军果然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啊,对部将都这样,对国家更会如此。我不过是试探一下你。快快免礼,以后可不能闹情绪了,让下面的士兵看笑话。”
这是冯梦龙的《智囊》中,记载的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邓羌拼死保护部将》。
你觉得王猛是真的试探,还是妥协退步的托辞,是为了让自己脸上好看?
不得不说王猛是一个懂得权衡利弊、灵活变通的人,在当时的异族统治下,还能做到丞相这个位置,受到苻坚的重用,不得不说,绝对是有很多把刷子的。
子霄觉得,《智囊》这段故事,给我们带来3点启示:
一、权衡利弊。
遇到这种纪律和人情的问题,确实很为难,原则重要还是人情重要?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最好的出发角度,莫过于从利弊得失出发。
如果你的位置比较高,要懂得讲人情,站在全局角度出发,不能因为死规矩,最后得不偿失;但是,如果你的位置不是太高,这个时候,只讲人情,很容易让人觉得你没有原则。这个尺度,真的很不好把握。
二、宽容大度。
相对于徐成的小错,邓羌的行为,已经属于谋反的范畴,直接推出去斩了都没有问题,但是,王猛却宽容了他的行为,同时还对他进行了安抚。这不得不说,真的需要格局和气度的。
三、知人善用。
比起来背后捅刀子的人,邓羌这样的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管理的。在敌众我寡的战场上,更需要这种猛将,正所谓“请将不如激将”,在后面的战斗中,邓羌、徐成确实也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不得不说,王猛的心术,值得一赞。
这就是《智囊》中这个故事带给咱们的启示。
当然,邓羌的角度来说,保护好部将就是他的大局;从王猛的角度来说,整个对阵局势才是大局,徐成不过是一个棋子,邓羌是那个关键的棋子,赦免徐成,能够激活邓羌这个关键棋子,一招妙手。
如果你是王猛这个主帅,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