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尧王城遗址设立的模拟考古发掘区 苏锐 摄
从6月中旬起,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始迎来客流高峰。外地旅游团和本地已经考完试的中学生陆续来到遗址公园,有些游客除了参观,还主动加入手工体验环节。
据讲解员介绍,公园内的大汶口遗址博物馆是游客最喜欢的区域。博物馆以“海岱曙光”为主题,从发现、探索、守护、仰望4个层面入手,借助图文展示、场景复原、多媒体等手段,展示大汶口遗址的发掘成果和历史价值,吸引了大批中小学生、党员干部到这里开展研学旅行、主题党日等活动。
聚焦考古宣传,做好公众考古
文物考古正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关注。作为文物大省,山东近年来注重发挥文物考古工作的文化传承价值,通过富有创意的精品展览、充满趣味的体验活动、常态化宣传推广策划,提高了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让大家更全面了解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
横贯齐鲁大地的齐长城,是我国现存修建年代最早的长城。为了解决齐长城的年代和建筑特点等问题,进一步完善齐长城的防御体系,山东的考古工作人员选择在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大街村南的齐长城广里村北段进行发掘。发掘区位于齐长城源头东部,陡岭和珠珠山之间,西距齐长城最西端约800米,均为土筑长城。本次发现的早晚两期长城,厘清了不同时期齐长城的构造特点和分布关系,为判断长城的建筑年代提供了直接证据。特别是早期墙体(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和晚期墙体(战国时期)的叠压关系,为齐长城的分期与功能演变提供了重要实证。今年初,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获评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以这些考古新发现为基础,山东聚焦考古宣传,推动考古研学基地建设,做好公众考古,深化考古遗址价值阐释;同时聚焦工程建设考古,深入推进文物分布区域类别划分和区域文物影响评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为推动山东省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加强各考古遗址公园间的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进一步做好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倡议下,山东省考古遗址公园联盟近期成立。联盟包括全省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2处省级考古遗址公园以及4家特邀单位,标志着山东省考古遗址公园从“单点突破”迈向“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副局长孙波介绍,未来,联盟将以“保护文物、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为宗旨,通过定期举办学术研讨、经验交流、联合展览等活动,推动全省考古遗址公园在保护中发展、在利用中传承,为建设文化强省贡献力量。
加强城乡建设中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为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关于推进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经过组织遴选,于2024年底公布山东省十大考古研学打卡地。
临沂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是其中之一。该馆位于临沂市沂蒙路,在银雀山汉墓原址上建设而成。银雀山汉墓出土西汉时期竹简7500余枚,包含《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典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2年入选山东省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目前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此外,山东还积极推进“先考古、后出让”做法,加强城乡建设中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涌现出一批优秀案例。如位于济南历城区的元代济南王张荣家族墓地,在2021年至2022年济南市考古研究院配合城市基建考古工作中被发现、发掘,是全国迄今发现的级别最高、陵园附属物最多、一次性出土文字资料最丰富的元代墓地,资料珍贵、意义重大。
发掘完成后,为长久有效地保护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济南市人民政府积极协调开发商调整两栋商品楼和相关设施的建设方案,划定原址保护区域进行原址保护,主要措施有壁画保护、墓葬本体加固及回填保护、数字化复原、地上景观建设等。
业内专家认为,张荣家族墓地的原址保护方案有效解决了地下大型壁画墓科学保护的难题,成为执法部门和考古单位密切配合的典范,开创了山东商品房建设过程中改变规划的先例,正确处理了文物保护和经济建设、社会稳定的关系。
2025年7月1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山东:文物考古与时代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