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丽水日报
余 庆
近日,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74名毕业生被企业提前“抢订”,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毕业即就业”的话题讨论。这场“订单式”就业潮的背后,折射出产教关系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的质变。从一开始的“就业兜底”,到眼下“人才预购”,当教育链与产业链精准咬合,职业教育正突破传统边界,在浙西南山区构建起人才培育的新生态。
打破教学与产业的时空壁垒。传统职教的困境,源于教学与产业的时空割裂,课堂与车间的技术话语断层,理论与实践之间隔着学校和社会的“围墙”,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迭代。如何突破,在龙泉有了生动的实践。鉴于青瓷与宝剑两大历史经典产业的强大本底基础,着手将产业前沿融入教学过程成为破局之策。企业可以向学校提供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和生产技术,学校的教学流程和实训设备也可直接参照企业同款进行量身定制。当课堂与车间共享同一套技术语言,教育便完成了从知识传授到生产力孵化的迭变。
构建就业与多赢的价值共同体。产教融合的良性循环,通过构建“需求侧—供给侧”精准对接机制,形成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价值共生新生态。对企业而言,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既降低用人成本,又获取高度适配的“零切换”人才;教育机构则依托产业需求动态优化专业设置,将企业技术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实现教育质量与协同创新能力双提升。这种模式下,企业从传统用人主体蜕变为人才培养“合伙人”,学校转型为区域人力资源“孵化器”,学生通过真实项目制教学完成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能力的跃迁,成长为“上岗即胜任”的实用型人才。当教育链与产业链形成共生关系,产教融合便从基础就业功能升华为“人才芯片”制造基地,通过技能红利反哺产业升级,成为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轮引擎。
打造传承与创新的全新平台。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的实践揭示,产教融合不仅是解决就业问题的“短期良方”,更是推动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长期战略”。校企共建的“双师型”人才培养体系,将非遗传承的技艺精髓与产业发展的实战经验熔于一炉,形成“传统基因+现代技能”的复合型育人模式。以剑瓷为例,参与教学的企业和行业代表性人物,为师生提供了丰盈的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随着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新兴技术的崛起,新生代青年的职业教育更需与时俱进。未来校企合作或可进一步深化,例如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还原复杂生产场景,或借助超强算力实现釉料配方和装饰工艺的新表达等。这种教育形态的系统性重构,使职教课堂蜕变为技术攻关的实验室、产业升级的试验田,最终实现从标准化人才输出到个性化价值创造的跨越,为区域经济注入持续创新动能。
从“订单教育”到“价值共创”、从“技能传承”到“创新驱动”,丽水正以市域产教联合体、AI应用实训基地等新型载体为支点,重构职教底层逻辑。循此路径,打破校企边界、深化产教融合,方能释放教育赋能人才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双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