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苏超”如何带动文旅?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6-30 14:05
企业数字化(企业CBD) - 网络运营

本文转自:绵阳日报

    江苏淮安“苏超”市集 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近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火爆出圈,从“没有假球,没有黑幕,全是恩怨”的幽默玩梗到“谁是真南哥”的相互较劲,围绕“苏超”所形成的热搜话题层出不穷,为江苏带来“泼天流量”。

    如何让流量转换为促进文旅消费的增量,成为文旅企业关注的焦点。记者采访发现,“赛事定位”“文体旅融合”是当前业界关注的关键词。

    6月21日,江苏常州,大雨倾盆而下却浇不灭常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内36712名观众的热情。在90分钟比赛后,常州虽以0比4落败,但随之而来的“空格州”等话题高居多个热搜榜前列,让常州在另一个维度“赢麻了”。

    “抓住‘苏超’流量,我们线上文创销售环比增长85%,专门设计的‘南哥尖叫鸭’和预售款‘萌动全苏·恐龙妹妹’系列玩偶订单辐射全国165个城市。”常州中华恐龙园景区运营管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卢启迪说。

    不止是常州,去哪儿旅行数据显示,在“苏超”第4轮比赛中,6个主场城市的酒店预订量同比大幅增长。其中,淮安酒店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5倍,宿迁增长67%。“许多球迷选择提前1到2天入住来深度体验主场城市的文化,带动城市周末游热度攀升。”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肖鹏说。

    江苏省体育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苏超”前4轮比赛场均上座人数达14649人,上座率超过中甲、中超。

    人气已有,下一步如何将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增量?记者在江苏多地采访时发现,江苏13个地市已竞相“整活”:南京、苏州等地开设“球迷专列”,方便球迷出行;多地将单一的免景区门票扩展到旅游、餐饮、住宿、演艺领域。苏州文旅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推出“苏超观赛+文化体验”套票,游客人均消费增长近3倍。

    官方“整活”之余,不少文旅界人士有些“着急”。“现在平台都搞不到足够的票,这就很难推出打包产品。”一家OTA平台负责人说。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尽管近段时间不少企业推出带有“苏超”元素的营销活动,但受球票制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形成产品,这背后折射“苏超”定位问题。

    “‘苏超’本是一项群众性体育活动,短时间内的流量激增,让‘苏超’面临选择。”肖鹏说,如果向职业联赛发展,欧洲五大联赛提供了丰富的商业化经验;如果继续向群众性体育活动发展,就要平衡好公益性与商业化,相关路径有待探索。

    无锡拈花湾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认为,尽管“苏超”可能在技战术上并不高超,但其展现出不局限于体育经济范畴的积极效应,为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探索舞台。

    “当前‘苏超’的票价没有真实反映市场定价,不妨换一个视角,将‘苏超’视作政府促消费的一个手段,且这种促消费不再是纯政府补贴,而变成政府与市场合作。”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说,参考近年来大热的“演唱会+旅游”模式,“‘苏超’若能实现系列化运作,既可拉长时间避免资源挤兑,也有助于夯实城市基础设施,助力全域旅游。”

    如何通过文体旅融合衍生新产品、新业态,也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全国多地都在探索文体旅融合发展,已形成一批典型案例,目前围绕“苏超”的文体旅融合还刚起步。“体育赛事的IP价值是吸引社会资源的重要引力点,‘苏超’作为‘新热赛事’,一方面需要时间沉淀,另一方面市场也担忧其延续性。”程超功说。

    肖鹏认为,文体旅融合产品的开发不能光靠政府或企业,需要“双向奔赴”。“淮安、宿迁等城市并非5、6月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但今年出现淡季增长情况,折射‘苏超’的吸引力。未来的‘苏超’若能在组织策划时就考虑旅游淡旺季、特产丰收季等因素,将为市场开展产品研发提供更大助力。”

    新华社记者朱程

    (新华社南京6月26日电)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