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文汇报
上海爱乐乐团走进酒泉,致敬文保工作者、航天人和医务工作者
5天5场,海派乐声流淌在西北热土
姜方
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酒泉鼓楼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6月25日晚9时许,上海爱乐乐团部分乐手在酒泉鼓楼下快闪演出,路人纷纷驻足。(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本报记者 姜方
河西走廊西端,雪山戈壁环抱的历史名城酒泉,近日被激昂与深情的交响乐声浸润。6月23日至27日,上海爱乐乐团“红旗下的使命”甘肃酒泉公益巡演以5天5场的高密度,将海派音乐的细腻深情,献给坚守大漠的莫高窟文物保护工作者、托举星辰的东风航天人,以及扎根西北的医务工作者,在戈壁深处完成了一次跨越山河的对话。
“声音的文物”在丝路回响
6月24日晚,敦煌大剧院星光璀璨,上海爱乐乐团“红旗下的使命——向莫高窟文物保护工作者致敬”音乐会在此举行,600余名常年与风沙为伴的莫高窟守护者端坐台下。上海爱乐乐团副团长、常任指挥张亮说:“他们是历史的守护者,古典音乐也是‘声音的文物’,我们都在传播悠久文化。”
音乐会上,黄安伦的芭蕾舞剧《敦煌梦》选段、改编自沪剧电影《敦煌女儿》“守望理想”唱段的乐曲相继奏响,倾诉着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为代表的一代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将芳华献给大漠的赤诚。上海爱乐乐团驻团作曲龚天鹏将这场演出视为“双向奔赴”——上海的海派气质与敦煌厚重的历史在此刻交融。
特邀唢呐演奏家刘雯雯与上海爱乐乐团合作了一曲《百鸟朝凤》,其循环换气演奏出的连绵长音令观众惊叹。“唢呐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象征——它经由古丝绸之路传入,如今已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乐器,在敦煌演奏有着别样意义。”刘雯雯曾演奏过敦煌壁画中出现的筚篥。“筚篥和唢呐虽同属双簧乐器,但唢呐高亢嘹亮、筚篥凄美幽远,希望能继续研究这种敦煌古乐器,将它的声音传向更远的地方。”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从这场音乐会联想到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场景,深感共鸣:“演出让敦煌文化更广为人知。来自上海的音乐家们对艺术的执着,与‘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相通,激励我们继续守护好、研究好莫高窟。”
《红旗颂》致敬航天人
6月27日晚,“红旗下的使命——致敬东风航天”专题音乐党课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礼堂举行,台下众多身着蓝色工装的航天人凝神聆听。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5周年,音乐会以上海爱乐乐团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军乐队共同奏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开场。
音乐会上,吕其明管弦乐序曲《红旗颂》60周年纪念版由上海爱乐乐团奏响。95岁高龄的吕老通过视频深情寄语:“我用音乐歌颂红旗,而你们让红旗精神绽放光芒。祝中国的航天事业在党的领导下蒸蒸日上,创造更多的中国奇迹!”
1970年4月,当“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时,《东方红》的旋律首次在太空响起。特邀钢琴家元杰与乐团合作了钢琴协奏曲《黄河》,尾声融入的《东方红》《国际歌》旋律,在夜空中激荡人心。钢琴家特意安排将一台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现身天安门广场的九尺钢琴,从广州运抵东风航天城,并进行了精心调律。
无界音乐抚慰心灵
上海爱乐乐团的甘肃之行始于6月23日的浦东国际机场。张亮指挥60余名音乐家为中外旅客献上《红旗颂》《威风凛凛进行曲》等名曲,让机场化身为“没有围墙的音乐厅”。抵达甘肃后,音乐同样从殿堂来到了街头和多元城市空间,与更多人共鸣。
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酒泉鼓楼始建于东晋时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6月25日晚9时许,酒泉鼓楼下,《上海滩》的旋律骤然响起,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刚刚抵达的音乐家们马不停蹄在灯火璀璨、题有“气壮雄关”的古老建筑前,奏响《上海爱乐号角》、86版《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以及《黄土高坡》。现场观众在结束时高呼“再来一曲”,《黄土高坡》的旋律再度响彻夜空,大家激动称赞:“演得好!上海的音乐家,辛苦了!”
6月26日清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大厅内,弦乐四重奏的悠扬乐声悄然流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城南旧事》《在希望的田野上》《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经典旋律抚慰着医护人员与患者心灵,加演的《我和我的祖国》更引发全场大合唱。这里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酒泉市人民医院合作共建,目前有17位来自上海的医生驻守,今年7月1日起,又一批医生将来到这里。“我们带来了上海的管理经验、人性化医疗体系,还有咖啡馆和24小时超市,今天又有来自上海的音乐。这是医院首次举办现场音乐会,乐声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大家心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执行院长高臻对记者说。